劉正東:擇一領域 共其成長

作者

| 張雙虎

人物簡介

劉正東,1966年生於吉林突泉(現內蒙古突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鋼鐵研究總院首席專家。主要從事超超臨界火電站、核電站和潛艇核動力工程用鋼冶金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研究。

劉正東:擇一領域 共其成長

劉正東

“行勝於言”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正東一直深信的道理。在他看來,個人成長應融入國家社會的發展,而他對待科研的認真與執著,影響著同事、學生和身邊的人。

選擇可能“卡脖子”的問題

“你如果想進入科學殿堂,一定要先選擇一個即將迅速成長的領域,然後用你的一生與它一起成長。”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讀博士時,導師Keith Brimacombe的一句告誡和劉正東的想法不謀而合,也成為他求學、結緣鋼鐵研究30餘年的寫照。

1990年從清華大學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畢業後,劉正東到鋼鐵研究總院攻讀金屬熱處理專業碩士學位。

1993年畢業後,他成為鋼鐵研究總院一名合金鋼產品冶煉鍛造工程師。

1996年懷著對鋼鐵冶金專家Keith Brimacombe的崇敬,他選擇到UBC深造。

2001年,完成冶金工程博士學位後,劉正東回到鋼鐵研究總院。剛回來時,他所在的研究組只有4人。

“那時我國超超臨界火電和百萬千瓦核電工程還未啟動,研究組以給中小企業做臨時性技術服務為主。我感到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能源工業支撐,超超臨界火電和百萬千瓦核電是先進的能源工程技術,而發展這些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主要是關鍵原材料,即高壓鍋爐管和核用大鍛件等。這些恰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劉正東說。

抱著“回來就是要做點事情”的想法,劉正東迅速作出判斷,開始收集文獻,並於2001年底著手瞭解相關產業情況。

劉正東記得第一次去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調研時,“一個人也不認識,手裡只有一個電話號碼”。他一邊籌措預研經費,一邊組建研究隊伍。直到2003年,劉正東才拿到第一個鍋爐管研究的國家科研任務,2005年拿到第一個核工程大鍛件材料研究的國家科研任務。

600℃超超臨界是迄今世界最先進的商業燃煤發電技術。2003年我國開始發展600℃超超臨界機組,但關鍵鍋爐管全靠進口,國外技術壟斷使其價格畸高,有時拿錢也買不到貨,已威脅到我國能源安全。

鍋爐管須在高溫高壓多種腐蝕環境中長期穩定服役,研發難度大、週期長。在此情況下,科技部2003年至2010年間兩次設立重點項目,鋼鐵研究總院牽頭圍繞600℃超超臨界鍋爐管技術聯合攻關,歷經10餘年,實現了我國超超臨界關鍵鍋爐管從無到有、從有到全(整臺全套鍋爐管)、從全到先進的跨越,使我國鍋爐管技術躍居國際先進水平。

到2018年底,我國已建造600℃超超臨界電站320座,已投運239座,佔世界同類最先進燃煤電站90%以上。耐熱管自主化後,超超臨界電站管系成本降低45%,電站單位造價降低20%。

“盒飯研討會”上的收穫

在完成600℃超超臨界電站鍋爐管攻關的同時,劉正東團隊從2007年起開始研究600℃蒸汽參數以上機組所需的耐熱材料,這在國際上尚屬於空白。G115®鋼是劉正東團隊發明並與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實現工程化、可工程用於630℃至650℃的新型馬氏體耐熱鋼。

2017年12月通過市場準入評審後,G115®鋼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於630℃超超臨界燃煤電站大口徑厚壁管制造的候選鋼種。

2018年國家能源局批覆大唐電力集團山東鄆城電廠開建我國(也是世界)首臺630℃超超臨界燃煤示範電站,G115®鋼是其主蒸汽管道候選材料,而解決其大口徑厚壁管工程焊接問題是全行業的焦點。

歷經多輪次工業實驗失敗後,2019年元旦期間劉正東組織G115®鋼管“材料—冶煉鑄坯—制管—焊接—電站”全行業專家在京召開分析研討會。

會議期間,為節省時間,東道主劉正東決定會議成員午餐和晚餐全部吃盒飯。3天的研討會中,專家們甚至吃飯時都在進行激烈的技術爭論。

會上全行業團隊達成了共識,找到了解決G115®鋼大口徑管現場工程焊接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並制定了詳細的執行方案。

這次會議成為解決G115®大口徑厚壁管現場工程焊接問題的重要轉折點,該問題在2019年7月徹底得到了解決。

“劉老師對工作的認真和執著不僅體現在爭分奪秒利用時間上,也體現在他對研究細節的一絲不苟上。他常告誡我們,研製過程一定要結合工業實際,進行全流程一體化開發,要關注實驗室和工業試製的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團隊成員何西扣說。

安心立志的“入門”談話

劉正東長期在一線從事超超臨界火電站、核電站和潛艇核動力工程用鋼冶金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研究,他總結和建立了電站動力工程用鋼製造的“全流程+全壽期選擇性冶金過程設計與組織性能一體化調控”學術思路和基礎框架,並應用於工程實踐。

他主持創建了我國超超臨界燃煤電站耐熱無縫管冶金技術、構建了先進壓水堆核島高質量大鍛件全流程冶金技術、研發了我國潛艇核動力用關鍵鋼材成套製造技術。

但提到成就,他更願意將其歸功於團隊。劉正東說:“團隊、技術成熟度,國家發展的階段和政策等,都是影響工程成敗的重要因素。一個工程的成功也絕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前面有好多代人的積累。時間的長河裡,個人可能起到了一點點推動作用,但總的來說,是不那麼重要的。”

“劉老師常說,科學可以是個人的才華施展,工程一定是團隊合作的成果顯示。”何西扣說,“他強調‘合作共贏’,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因此能帶領能源用鋼全行業團隊近20年穩定攻關先進耐熱鋼及合金,全團隊的人都信服他。”

新人進入課題組時,劉正東會為每人撰寫一個課題研究提綱,並約定每月進行一次彙報討論,而最有趣的莫過於學生口中的第一次“安心立志的入門談話”。

“劉老師從家國情懷談起,談超超臨界電站對我國能源結構和節能減排的意義、談電站重大工程建設的緊迫性、談耐熱鋼管產品的‘卡脖子’問題、談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事蹟、談他的科研經歷……第一次談話雖然沒有具體的研究內容,但談完後我非常亢奮,有強烈的使命感,覺得不應辜負青春。”一位碩博連讀的新生說。

2015年,劉正東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不久,他和夫人趙葵利用十萬元獎金在家鄉設立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獎勵。離開家鄉數十年,他一直對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

在同事和學生眼裡,劉正東“嚴謹、認真、有方法”。在家鄉人心中,他是家鄉的驕傲和學子們的標杆。作為一線工程科技人員,劉正東以做實事、說實話的言傳身教影響著認識他的人。

《中國科學報》 (2020-04-22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