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通過殲20一直以來的高調作風,我國改變了以往對先進武器諱莫如深的行事風格,變得更加開放透明,但我國的第四代艦載機卻始終不露真容,連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此前,我國已經通過殲15掌控了艦載三代機改裝、生產和使用的完整經驗,為殲20的入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下通過與殲15的類比,從四個方面來講殲20的艦載化改進措施:

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殲20上艦假想圖,光影處理不錯,但願這能成真

一是總體氣動佈局

殲15是在殲11的基礎上,通過對蘇33原型機的參考發展而來的,而蘇33的總體佈局源自蘇27,蘇27的中央升力體在當年是很超前的,但它還不是原創者,是F14最早採用這種佈局,F14與蘇33是頗有淵源的,證明在電傳飛控使渦流增升實用化以前,重型戰機要上艦,中央升力體佈局是唯一選擇。F14退役以後,重型艦載機就只剩下蘇33和它的中國兄弟殲15了。

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在結出殲15這個果子的科技樹枝上,不知能不能再結出海殲20這樣的碩果

殲20作為集空氣動力學之大成的產物,同時擁有F18(邊條)、陣風(鴨翼)、F35(菱形機身)三種艦載機的佈局特徵,足見其潛力巨大,這表明殲20上艦需在氣動外形上進行的改動較小。

相對於蘇-27,殲15的機翼前增加了一對全動式前置鴨翼,與其它鴨式戰機不同的是,蘇33的鴨翼與主翼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是共面鴨翼,這是因為蘇27在設計時沒留下這種改裝的裕度,蘇33的鴨翼是硬塞上去的,同樣是共面鴨翼的殲20則作了上反處理呢,至少鴨翼翼尖拉出的渦流被充分利用了!

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蘇33離艦瞬間

即然如此,殲15的共面鴨翼增升效果毫無疑問是不怎樣了,但共面鴨翼的操控能力卻很強,通過加裝前翼,使殲15的縱向安定度放寬到15%平均氣動弦長,比蘇-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這樣一來便於起飛時及早抬頭,充分利用了滑躍式甲板的增升效果。

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從殲20巨大的鴨翼以及能夠提供升力的菱形機頭來看,殲20的放寬靜穩定度肯定遠高於殲15,只不過海殲20是以彈射起飛設計的,更重視的是對離艦速度的充分利用,也就是說殲15是用滑板提供的迎角增升來離艦,海殲20是依靠彈射器賦予的初速離艦,機理是不一樣的。

二是如何改善擦尾角

殲15還縮短了尾錐,同腹鰭一樣,尾錐的存在會減小擦尾角,飛機還沒拉起來後面就磨著甲板了,會增加起飛距離,但尾錐還不能取消,它是用來填充後面低壓區,降低飛機壓差阻力的,這同底部排氣彈的作用有些相似。儘管有了這麼多措施,縮短了的尾錐還得摺疊,畢竟蘇33太大了,滑躍航母又太小了。

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殲20是雙發窄間距低阻佈局,沒有尾錐,但它有尾撐來降低壓差阻力,尾撐並不長,位置還比較高,相信它的問題不大。麻煩的是雙腹鰭的存在,此前我國並沒有類似F18那樣的V尾技術儲備,直接上全動垂尾跨度太大,雙腹鰭就是一個最好的保險,它尤其能增加大迎角狀態下的方向安定性,殲20上艦必須解決腹鰭帶來的擦尾角問題,如果不能直接去掉,改為摺疊也不失為權宜之計。

三是機翼摺疊

殲15的主翼和平尾為可摺疊式,這樣一來外翼段就不能設置油箱了,加上發動機適應性改進造成的推重比降低,航程劇降為3000公里,因此需要通過空中受油來彌補,且只能用同型機進行夥伴加油。

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摺疊狀態的殲15,彷彿又多了一對垂尾

殲20也面臨機翼摺疊造成的航程下降問題,而且因全動垂尾的關係,也不能設計垂尾油箱,但殲20有一個殲15沒有的巨大優勢,它的兩個DSⅠ進氣道提供了可觀的空間,如果能將它們充分利用起來,海殲20的航程甚至可能不降反增。

四是結構加強

殲15為承受降落時的5G過載,整個縱向主樑需要加強,而且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都要與這根主樑直接相連,以便傳遞和緩衝降落時的破壞性力矩。這些改裝使殲15的性能有所降低,升為增加的同時阻力也增加了,最大速度只有1.97馬赫,但我認為這個值虛高。

殲20是按照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的要求設計的,而且大面積採用了整體鈦合金結構件,縱向結構強度本來就不低,因此其為此付出的增重代價應該比殲15要低。至於海殲20的速度,肯定會降低,這是為上艦必須付出的代價,艦載機無一例外,但很有可能渦扇15版的殲20會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艦載機。

蛟龍入海——殲20的艦載化改進

這個想象圖的海殲20非常完美

這只是本人的陋想,大家有什麼好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歡迎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