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成功

讀書和成功

一直以來,我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我是不是一個失敗者?"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整整讀了15年的書,到大學裡當了老師後,工作之餘又讀了碩士,又先後訪學日本、英國、美國,求學之路一直沒有停止過。我在高校踏實工作,培養桃李之心無二,成為學生最喜愛教師,但有很多人對我的付出和獲得提出了質疑,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有學生得知我月薪2000,曾對我說:"老師,您收入也太低了,還不如我們學校賣肉夾饃的,人家一個月收入可比你高多了。"聽到學生這樣說,我也曾困惑過。也有朋友打趣過我:"一個大學老師,讀了那麼多年的書,收入還不如我一個開足療店的,書都讀哪去了呀?"我也曾為此鬱悶過。難道這麼多年的打拼,要成為讀書無用的有力佐證嗎?我做的事情算不算成功?我掙錢不多是不是就是一個失敗者?一個個問題引發我對人生、對成功、對三觀深深的思考。

成功是什麼?有人認為成功就是有很多錢,有人認為成功就是當很大的官,把成功等同為錢和權,這種對成功的認知,我不敢苟同。一個人富比天下,可錢都是損人利己得來的,這樣的錢不要也罷,這種成功也不叫成功。一個人佔著很高的領導崗位,利用職權,不為老百姓謀利益,卻中飽私囊,這也算不得成功,這樣的人,即使僥倖逃脫懲罰,也是國家和人民的罪人。真正的成功,我認為就是把喜歡的事情做好,這個事情無分大小,但必須具有極強的利他性。形成這種對"成功"的認知,也是我人過四十,有了很多經歷,對人生無休止的思考之後,給出的一個界定。

我雖然錢掙得不多,也沒有官職,無錢也無權,創造不出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所傳遞的思考、價值觀、審美等等,應該有它自身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這應該就是我的成功所在吧。

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困苦不堪到無法見人的地步,茅椽蓬牖,瓦灶繩床。曹雪芹的朋友愛新覺羅·敦誠,曾用"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來形容他的貧困。但是,誰又敢否認曹雪芹為我們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價值,誰又敢說曹雪芹的人生是一個失敗的人生。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不是被貶,就是走在被貶的路上。他在政治上非常不得意,因為率真的人往往不得意。那些生意場上和官場上得意的人能夠留下什麼,可能除了臭名昭著,什麼也不能留下,而一生潦倒的蘇軾卻給我們留下了2824首詩、350首詞和難以計數的散文、政論、尺牘,單單他一人,就能掀起中華民族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巨浪,他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中國挺起文化之魂的脊樑。

歷史長河中有很多人,李白、白居易、蒲松齡等等,數不清的人,他們沒有當多大的官,也沒有掙多少錢,但為中華民族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卻是無與倫比的,誰又敢說他們不是成功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