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將迎來比移動互聯網大30倍的機遇

近日發佈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對於探索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規範、支持構建多領域數據開發利用場景,推動壯大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目前業界保守的估計也認為物聯網所帶來的終端數量將是互聯網的30倍,而數據流量將是互聯網的100倍,如果將數據比做信息時代的石油,那麼物聯網就是這個時代的金礦。

錯失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統金融機構,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再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了!

物聯網金融的原生數據優勢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邏輯就是手機提供的位置信息與其它數據綜合產生的粘連效應,為個人信貸提供了新的風控手段。那麼照此推論移動+互聯網所引發的金融革命,在規模是其30倍的移動物聯網面前恐怕只能算是小兒科,因為移動物聯網可以提供實時且準確的“物”的位置信息。

在之前的產業金融產品中,對於物流信息的確認與再審核都是最為耗時耗力的,而移動物聯網的出現則可以讓交易各方可以全鏈條的追蹤與實時確認,甚至未來可以與區塊鏈結合進行信息確認,從而避免了信息再審核的過程。由於物聯網天然使用數據進行驅動,因此對比傳統金融產品其主要優勢如下:

一、物聯網信息確認更安全:傳統金融的一大核心是不動產的抵押,而物聯網技術可以對企業的動態行為(如應收、庫存、銷售數據)進行動態的臨測和“數據”的捕捉,這樣的信息確認與核對環節相較於之前的人工核保更為安全可靠。

二、物聯網更適合普惠金融:物聯網的動態監測技術不但能將輕資產企業的“不動產”轉為“動產”,以此為銀行的授信提供依據。而且還為金融進入實體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改變傳統金融信貸資源投放的思路,從長遠看,物聯網金融可以作為互聯網金融更深化的一個階段;另一方面,資本進入與物聯網結合,可以適當引導資本進入實體真正做好普惠金融的工作,也能緩存金融行業脫實向虛的潛在風險。

三、物聯網數據反應更真實:傳統金融往往是基於歷史數據,如徵信信息、工資信息等進行風險評估,但這樣的信息採集頻率不適合目前的時代節奏,風控指標提示往往滯後。但是實時動態信息收集是物聯網的最大長項,以車聯網車險服務(UBI)為例,根據最新資料估計,2019年全球UBI車險覆蓋的車輛已經突破了8000萬,2020年將突破1億大關。其中Progresive公司的案例最為典型,自2009年引入UBI產品後,公司發展一改頹勢,自2011年推出Snapshot車聯網保險後,次年的保費突破10億,並在2013年首度盈利。10年間公司股價累計漲幅近10倍。

我們看到在傳統金融環境下,銀行的質押放貸等業務中,就包含了流程中涉及確認、解押的操作都需要現場核對等眾多人工操作步驟,產品的流程複雜,效率很低。但是如果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全流程監測、跟蹤貨物動向,就能自動完成類似於智能合約的效果,錢隨物動,貨到款到,從而大幅提升銀行產品的運行效率。

銀行將迎來比移動互聯網大30倍的機遇

物聯網與數據結合已成趨勢

麻省理工大學的阿什頓教授最初在1999年提出了基於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物聯網)的方案,可以看到物聯網是為了記錄實物信息數據而生的。而且我們看到隨著物聯網的不斷髮展,其衍生出的產業鏈幾乎數據產業完全重合,如果說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石油,那麼大數據與物聯網的結合就會造就信息時代的石化產業,數據與連接的融合必將碰撞產生核效應,創造出全新的業態。

銀行將迎來比移動互聯網大30倍的機遇

截至去年年底物聯網全年產值已破1.5萬億,甚至在情期間也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物聯網與大數據產業相結合的趨勢,正在得到國家政策的強化。對比物聯網行業的“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化,可以看到,兩份規劃中對於關鍵技術的定義出現了變化,其中最大亮點就是在“十三五”提出要將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整合。可以說這份規劃極具前瞻性的指引了行業的發展方向,助力物聯網源源能夠不斷地為信息時代提供數據支持。

銀行將迎來比移動互聯網大30倍的機遇

另外從技術方面講,物聯網也出現了移動化的趨勢,根據中國電信最新的公告稱,基於該電信網絡的智能水錶將在2020年裝機量破億。而移動物聯網的到來將給予物聯網更強的發展動力。

後記

筆者相信物聯網行業,尤其是物聯網金融目前處於爆發前夜,通過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之間的碰撞效應,極可能為行業帶來新一輪的顛覆。筆者這裡也呼籲銀行業同仁關注物聯網的發展動態,提前佈局,爭取搭上時代的風帆,迎來金融行業的第二春。

本文源自看懂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