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導演鈕承澤性侵女助理被判4年,如何評價這一事件?

杭素文


這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做人啊,還是要遵紀守法的好。看到這個新聞就讓我想起最近南風窗報道的那個小妹妹。真的太可憐了,不管是那個渣滓還是那個小女孩的父母,都應該受到制裁。

真偽女助理感到欣慰,雖然懲罰來的晚了些,但至少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希望那個鮑渣滓也同樣受到該有的懲罰。


椒鹽小排骨


鈕承澤性侵案,一審被判罪名成立,獲刑4年。

鈕承澤是臺灣著名導演、演員,特立獨行的“才子”。但藉著藝術的名義侵犯別人,是犯罪。

直到上個月結束,始終掌握話語權的鈕承澤,也沒有承認性侵。他曾在社交網絡寫過一首詩:“目睹自己的死亡,行刑的隊伍排得老長,烈火燒著石塊落下,祈禱自己足夠堅強。”即使給受害女生造成了如此深刻的痛苦陰影,這位大導演依然只在意的是媒體與公眾對他的議論,和他眾叛親離所要忍受的寂寞。

為何會“從重發落”?借“喝酒斷片”開脫,又說正在與對方交往,屬於自願,利用自己的地位控制輿論散播消息,造成二次傷害。鈕承澤的觀念中,從來沒有將女性放在平等地位來看待,從頭到尾都毫無懺悔之心。

身處娛樂圈的名利場,存在著交易與利益,女性則更容易受到誤解與歧視。當我們對這些行為視而不見,表示默許,習以為常,甚至奉為“規則”的時候,我們是否是一場場悲劇的共犯呢?

有媒體人評論《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曾說:所有關於性的暴力,都是全社會共同完成的。這裡面一定包括法律的缺失。

還好,這次,法律沒有遲到。


芋泥侃侃


這幾天,每讀到鮑毓明性侵女孩李星星(化名)的報道時,我腦海裡就開始閃現,納博科夫最著名的那部小說——《洛麗塔》裡的畫面。

60年前出版的這部小說,被拍成電影后廣為人知:

因初戀早逝,而患有戀童癖的中年男人亨伯特,迷上女房東12歲的女兒洛麗塔。

為掩人耳目,他娶女房東為妻,名正言順地成為少女的繼父。

但,他對繼女變態而亂倫的愛,最終被妻子發現。

惱羞成怒之際,妻子出車禍身亡。

亨伯特名正言順地成為洛麗塔唯一的親人,並把她從學校接出來,開車帶她漂泊旅行,如願以償地和少女發生亂倫關係。

為讓茁壯成長的少女,死心塌地完全臣服於自己,亨伯特切斷了洛麗塔和外界的一切連接,用金錢、衣服和美食控制她,讓她成為自己的玩偶和性奴。

但,少女不可能永遠是少女,她終歸是要長大的。

她渴望自由,戀愛,和更大的世界。

她在錯亂感和羞恥感中,看清了繼父窒息的愛,不是真愛她,不過是通過佔有她,滿足他自己內心的缺口,還有扭曲的慾望。

於是,洛麗塔最終選擇了逃離。

只是,一個過早失去母親,又被繼父性侵多年的少女,已在顛沛流離和身心俱損中,透支完了所有好運氣。

她被人拐走,被要求拍色情片,身無分文後遇見一個窮小子,小小年紀懷上了孩子,並在1950年的聖誕,死於難產。

死亡時,她才17歲,尚未成年。

但生命中那些不該承受之殤,早已讓她千瘡百孔的靈魂,如一個老婦人般枯萎麻木。

這和鮑毓明性侵女孩李星星案,何其相似!

涉案的企業高管、知名律師鮑毓明

相仿的妙齡少女,相同的畸戀男人,相似的陰謀詭計,相近的成長疼痛,不同的是,現實比文學更不忍卒讀。

但不知為何,現實中這樁鬧得沸沸揚揚的案件,又總讓人覺得哪裡不對:

民憤極大,卻又進展緩慢;違揹人倫,卻又疑點太多;人人都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相,好像人人都離真相還差那麼一點點。

今天,這起案件等來了“反轉”:

風暴眼中的鮑毓明,在沉寂兩天後,給多家媒體發送了錄音和截圖,試圖給自己洗白。

看完這樣的“反轉”,反而堅定了我下面3個信念。

01

不管是什麼關係,都是在拿一個少女的人生當兒戲。

這起案件,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鮑毓明是不是女孩李星星的養父。

李星星的媽媽說,由於李星星自幼多災多難,所以就迷信地想給孩子找個養父母消災。

她通過網友介紹,和鮑毓明認識。

鮑向她表達了收養女兒的心願,曾一度有和她(指李母)組建家庭的念頭。

相處幾個月後,她見鮑毓明這麼優秀能幹,是適合當爸的人。

而榮譽等身的鮑毓明,在外人眼中又表現得如此紳士體面,所以她同意讓他把女兒領走,讓孩子認他當爸爸。

但,對於這個說法,鮑毓明自始至終都不認同,他說:

從來沒有和李星星以養父女相稱。

《南風窗》那篇報道火了後,全國多家媒體跟蹤報道,鮑毓明曾第一次站出來澄清:

“這件事,說來話長,我和她從來沒有以養父女的關係相處。”

昨天和今天,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針對性侵案,鮑毓明提供了諸多聊天錄音和微信截圖:

2015年9月,他發了收養孩子的帖子後,李星星的媽媽和他取得聯繫。

他10月份去南京見了他們母女,看到李星星已經快一米七了,覺得孩子太大,不好相處。

李星星的媽媽說,孩子很可憐,家人對她都不好,還失學了,希望他能幫忙。

但因為他是單身,無法辦理收養手續(《收養法》規定,無配偶男性收養女性,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40週歲以上,而鮑毓明與李星星的年齡相差為30歲)。

但李星星的媽媽說,先讓他帶回家處處看,等李星星到了年齡可以辦理結婚手續,反正都要一起生活。

他帶李星星出去了兩三次,每次分手時,女孩都哭著說不想讓他走。

他覺得,自己也單身,如果這樣,先在一起培養感情,也不是不可以。

後來,倆人的感情越來越深。

女孩喜歡什麼,他就給她買什麼,要星星從不給月亮。

2017年10月,鮑毓明帶李星星,以女朋友的名義去見了他父母。

李星星說,等2019年高考完就來煙臺上大學,2019年初,鮑毓明還送訂婚鑽戒給李星星。

鮑毓明的部分發聲

在鮑毓明提供給媒體的聊天記錄裡,李星星多次用“親愛的”“結婚”等親密詞彙。

2016年12月16日,李星星(那時李星星才14歲)說:

“我以為叔叔是遇到喜歡的人了,不想理我了,不想要我了而已。”

2017年4月8日,李星星說:

“叔叔,可以請求您一下嗎?我可以叫您一次爸爸嗎?”

2017年7月25日,李星星又問:

“您願意等我兩年嗎?”

鮑毓明辯解,說自己從來沒有囚禁李星星,而性虐和性侵之事,他又以隱私為由,拒絕回答。

他還補充,自幼缺愛的李星星,非常任性,會在雨天出去淋雨把自己凍病了,大晚上要去玄武湖自殺。

鮑毓明的說辭,當然有精通法律的他,為逃脫罪責故意把有利於自己的證據,呈現給媒體看的嫌疑。

但他的說辭,還有李星星媽媽的說法,都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

李星星和鮑毓明的相識,源自一場不合法的民間送養。

不管李星星的媽媽,是否暗地裡和鮑毓明達成了某項交易,真把親生女兒送給老男人當妻子,但在缺愛的女孩看來,比自己大了整整30歲的鮑毓明,更像是“爸爸”的角色。

這不僅能從李星星接受採訪時,提到鮑毓明時,在“我爸”和“壞蛋”之間不停切換能看出來。

而且從在一起生活後,不管鮑毓明怎麼給她洗腦,怎麼一步步精神控制她,怎麼試圖讓自己的性侵在她心中合理化,李星星都像電影裡的洛麗塔,從懵懂無知、羞恥分裂,最終還是走向了擺脫控制、憤而逃離:

這是一個不甘願受擺佈的孩子,必然的選擇。

也是一個不忍被蹂躪的生命,最後的呼救。

所以,鮑毓明和李星星到底是不是養父女關係,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40多歲的他,明知缺愛的女孩,是一個安全感極度匱乏的10多歲孩子,卻在忽略少女會成長的情況下,打著愛的旗號和欲的惡意,將她推向疼痛的深淵。

和《洛麗塔》中的亨伯特一樣,鮑毓明自始至終,都在利用孩子的軟肋,滿足自己的貪慾,而從未站在一個少女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考慮。

這是他洗不掉的惡。

02

不管有什麼難處,都不該把孩子推向險處。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在看這起案件的諸多報道和評論時,耳邊始終有一個疑問在縈繞:

李星星的媽媽,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她把這麼大的女兒送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新聞報道里,她是個不幸的人:

單身帶著孩子,沒有見過什麼世面,盲目相信一個所謂的成功男人是個好人,原想給孩子找個好人家,不料卻把孩子推向黑暗。

女兒遭到性侵,兩次自殺後,她把孩子接到身邊,然後和女兒一起,開始了渺茫而漫長的維權路,直到輿論炒熱這起案件。

但,這些報道中,在李星星被鮑毓明控制的三四年間,親生母親的角色,始終是蒼白遙遠的。

李星星第一次遭遇性侵時,是到網上求助醫生奶奶;在被鮑毓明折磨得快死時,選擇的是報警;在得知案件無果時,選擇的是自殺......

這個女孩,在最痛苦絕望時,想到的第一個人,都不是媽媽。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伴隨傷害的加深和年齡的增長,在李星星的潛意識裡,媽媽是不能求助的人。

或者說,她對媽媽缺乏基本的信賴。

李母把女兒送人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伴隨案件的重新調查,我們會得到更多的真相。

作為一個每天都要收到很多孩子來信的傾聽者,我想和更多母親分享的是:

壞人永遠不會絕跡,惡意從來都在暗處。

當媽媽很難,這世上也沒有完美的母親,但既然我們把弱小的孩子帶到人間,就要拼盡全力把她養大成年。

不用任何藉口,把她交給別人代管。

這甚至談不上是母親的偉大,而是生下孩子那刻起,就該擔負的責任。

03

不管怎麼完美,惡意最終都會反噬自身。

要不是這起案件,成功男人鮑毓明,還是上市公司、論壇之上、鎂光燈下,金光閃閃的法律精英和專家人才。

這起案件曝光後,很多人說這是擁有中外律師證的他,設計的一個完美計劃:

他完美地從一個底層單身的女人那裡,騙走一個即將14歲的單純弱小的少女;

他完美地躲過了幼女性侵案14歲這一年齡節點,在她14歲生日之後才原形畢露;

他完美地利用了民間送養的灰色地帶,理直氣壯地把少女囚禁在身邊;

他又完美地利用性侵案取證難的困境,把一切不利因素變成洗白證據……

是的,那些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人,一旦失去良知,將變成惡魔。

但是,世道的算法,永遠是,邪不壓正,惡不勝善。

當一個曾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女孩,最終選擇站起來,保護自己,向那些不可見人的黑暗,和那個衣冠楚楚的男人開戰,我們也終將看見:

所有愚昧的、骯髒的、醜陋的東西,都無法掩蓋太久,不管它們打著怎樣的旗號。

而所有的惡意,最終反噬的,是肇事者自身。

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傑瑞股份、中信通訊、西南政法大學等一系列和鮑毓明有關的機構、企業,在輿論的壓力下,為了自保火速和他切割關係,劃清界限。

重啟調查程序的公權力,最終會選擇站在尊重真相和保護弱小這一邊。

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一個女孩,也是在捍衛一個底線:

讓作惡的人得到懲戒,

讓糊塗的人覓得警鐘,

讓專業的人守住良知,

讓受傷的人看見星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