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什麼才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耀

在此介紹科舉,我們還是介紹明朝的科舉。科舉制度並非自明朝,卻在明朝發揚光大,唐宋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少之又少,一科往往只錄取幾十人,明朝洪武三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一下想做官的人擠破了頭以讀書為業。

古代科舉,什麼才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耀

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第一級為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這裡的童生可不是都是小孩去考試,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秀才了。

第二級為鄉試,大家不要誤會,這個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級的統一考試,類似現在的高考,由省出題。但是這裡“高考”可不是每一年都可以考的,三年才有一次。這次考試合格的人被稱為舉人,而在這場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稱為解元,這也是三元當中的第一元。

第三級為會試,當你考上舉人後就可以回家收拾行李吃頓好的,滿懷期待的進京趕考了。在與全國的精英搏命拼殺突出重圍後,合格的被稱為貢生,而這場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這是三元當中的第二元。

最後一道考驗為殿試,在這場考試中,將面對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考試由皇帝親自提問,考生回到。最終皇帝和文武大臣根據考生表現,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這裡面的狀元便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古代科舉,什麼才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耀

最後我們所說的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那便是這連中三元了,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省統考第一名,全國統考第一名,最後在皇帝心裡也是第一名。這種人在整整1300年的科舉制度獲這榮譽的只有14人,這些人實在值得我們崇拜。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如何看待這些百年一遇的奇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