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高考範文:喜歡的人大加讚揚,討厭的人讓那個蘇軾仕途跌宕


最近熱播的《清平樂》讓宋仁宗又大火了一把,尤其是劇中精良的製作和各種我們課本里熟悉的人物,讓我們對這部劇充滿了各種期待。

劇中的宋仁宗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寬仁皇帝,而且在位時間特別長,仁宗時期也是文人士大夫名士輩出的年代,這部劇向我們展示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故事。

蘇軾的高考範文:喜歡的人大加讚揚,討厭的人讓那個蘇軾仕途跌宕


但時隔千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名人,一段段奇聞軼事,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卻是一件件切實的經歷,實實在在影響這每個人的前途和命運。

宋仁宗嘉祐二年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年份,但對於大宋的很多科舉考生而言,卻是改變命運的一年,這一年的大考簡直就是史上最牛科舉,產生的進士光耀了整個宋朝,其中就有名滿天下的蘇東坡。

蘇軾在這場考試中名滿天下,但同時也是因為這場考試中的一個小動作,決定了蘇軾日後的命運,一份明明是高分的明星試卷,為什麼決定了蘇軾日後的仕途走向呢?

答案就在這張試卷的一小段話裡,蘇軾這次考試完美的闡釋了什麼叫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

難倒歐陽修

我們上學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高考範文什麼的,蘇軾的這場“高考”也寫出了一篇範文,一般的範文也就是出名那麼一兩年,不過蘇軾這篇範文可是一直很有名,我們現在也都非常熟悉,那就是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的《刑賞忠厚之至論》。

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為什麼會決定了蘇軾日後的仕途呢?對於很多不求甚解的同學來說,讀一讀也就過去了,但是文章裡有一段話,徹底暴露了蘇軾的個性,也正是因為這文章太有名了,讓大家時刻都能從這段話中窺見蘇軾的個性。

蘇軾這樣寫到,當堯聖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皋陶擔任法官,將要判決死刑犯的時候,皋陶三次說“殺了他吧”,堯聖人三次說“饒了他吧”,所以天下人畏懼皋陶的鐵面無私,喜歡堯聖人的寬宏大量。

這是古人典型的說理手段,喜歡引用聖人的故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我們看不出這話的問題,但是閱卷的主考官歐陽修和梅堯臣看到這句話卻犯了難,甚至是讓他們覺得有點汗顏。

那就是這兩個當時的主考官已經是名滿天下的文人,但對於蘇軾寫的這句話,他們居然從來沒有見過,現代我們可能會覺得不就是一個自己沒看過的書嗎,有什麼好奇怪的。

但當時的人們可不這麼想,尤其是對於當時的儒生來說,有關聖人的故事和教誨,那肯定都是要爛熟於心的,況且當時跟聖人有關的書也就那麼多,作為一個儒生怎麼能不知道呢。

當時這兩個人都以為自己是老了遲鈍了,記不得這個故事出自哪裡了,當時非常喜歡蘇軾的歐陽修特意放下面子,私下問了問蘇軾,你的這句話出處是哪裡呀。

然後蘇軾就說這話是《三國志孔融傳》裡說的,結果歐陽修就去翻爛了《孔融傳》也沒找到這句話,這對於當時北宋的文壇宗主來說,這件事可是有點丟顏面了。

不過幸好歐陽修也是個豁達的人, 就又跑去問蘇軾為什麼自己找不到,蘇軾倒也實在,直接說這段話是自己瞎編的,是根據《孔融傳》推理出來的想當然。

此話一出,驚呆了不少人,本來為了證明論點捏造論據就是不對的,你這還編排到聖人頭上去了,你一個年輕後生也太狂妄了,蘇軾這眼看著光明前途就要毀於一旦了,不過歐陽修接下來的反應更是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蘇軾的高考範文:喜歡的人大加讚揚,討厭的人讓那個蘇軾仕途跌宕


不一樣的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聽了之後不但沒有責備蘇軾,還對這個後生稱讚有加,認為他是把書給讀活了,屬於活學活用的人才,將來的文壇宗主那可是非他莫屬,感慨自己要趕緊把位置讓出來。

這歐陽修的行為有點反常呀,難道說這位蘇姓考生和主考官歐陽修有什麼關係,怎麼就能獲得歐陽修這樣的厚愛,考生中的確有一個和歐陽修有著不一般的關係,不過這個人不是蘇軾,而是曾鞏,他是歐陽修的學生,同樣也是唐宋八大家。

曾鞏也在這次科舉中中了舉,但沒給老師惹出來什麼風波,那怎麼初來乍到到蘇軾一家子,歐陽修怎麼就喜歡到如此的地步呢,甚至對蘇軾這種明顯離經叛道的行為都如此欣賞呢。

答案就在我們屢次提及的唐宋八大家這個稱號上,所謂的唐宋八大家指的是散文八大家,這其中宋朝佔六個,蘇軾一家父子三人都在榜,歐陽修更是位列宋朝首位。

我們現在看古文觀止以為那裡面都是古人最好文章的典範,那是我們現在人的思維,歐陽修之前的人可不這麼看,當時的人們不喜歡散文,而喜歡句式更為規整的文體,駢文。

因為散文出現的早,所以散文又被稱作是古文,當時很多文人都感慨駢文文風太奢靡,華而不實,把精力都浪費在句子的精雕細琢上面,所以極力提倡恢復之前的文風,於是便發起了一場文風改革運動,因為散文又被叫做古文,所以這場運動又叫做古文運動。

唐朝的提倡者是韓愈,但終究是曲高和寡,自他和柳宗元之後,古文運動在唐代也就基本上偃旗息鼓了,真正讓散文徹底翻身,成為後世審美主流的是宋代歐陽修又一次發起的古文運動。

歐陽修以就算是以文壇宗主的身份發起古文運動,但是當時的文風奢靡依舊,而且駢文從形式上看也的確是很美的一種文體,所以大多數文人還是喜歡用駢文寫作,一次來彰顯自己的文字功底,這個時候歐陽修急需盟友。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王安石又是他的座上賓,此時遠在蜀地的蘇軾一家進京,那完全就是給歐陽修送來了最充足的彈藥,因為歐陽修發現這一家子文風都是自己主張的散文,尤其是蘇軾,那才華更是驚為天人。

蘇軾的高考範文:喜歡的人大加讚揚,討厭的人讓那個蘇軾仕途跌宕


於是蘇軾在歐陽修眼睛裡就成了無價之寶,自己偉大的事業以後肯定是要靠蘇軾來發揚光大了,散文本來反對的就是駢文的拘泥形式,所以當蘇軾寫出來書本上沒有的故事時,歐陽修這才誇蘇軾是不拘於於形式,把書讀透了,這才對蘇軾是極力維護,把這張卷子定位第二名。

但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很不爽,他就是王安石,這個時候蘇軾還是個毛頭小子,北宋神宗改革還沒開始,王安石對蘇軾的不喜歡主要是因為文風,這也是兩人性格的直接體現。

雖然同為唐宋八大家,但蘇軾的文風就偏於華麗,王安石就偏重樸實,歐陽修文風居中,造成的後果就是歐陽修既喜歡蘇軾也能欣賞王安石,但是王安石對於蘇軾這種“華麗”的文風那可是和不喜歡,尤其不喜歡蘇軾的天馬行空,編故事的作風。

這張“高考”範文試卷為蘇軾贏得了榮譽,但也為日後埋下了伏筆,蘇軾的性格暴露無遺,以後王安石當政,那可是完全不喜歡蘇軾,加上蘇軾也反對他的變法,於是蘇軾這一生的跌宕起伏,從宰相之才到顛沛流離,這些在當年的那篇文章中已經出現端倪。

按理說,一個熟讀儒家經典的儒生,應該是對聖人很尊敬才對,就算你要寫故事,也隨便寫個東郭先生南郭先生之類的就好,幹嘛非要給聖人編故事呢,這裡面可就是跟蘇軾的家庭教育有非常大的關係了。

成功的爸爸長什麼樣子

蘇家父子三人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地位,這種情況可能也就只有曹家父子與他情況差不多了,曹家父子是典型的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戲碼,除了羨慕還是羨慕。

蘇家可不一樣,名滿天下的蘇軾蘇轍二人,他們的父親蘇洵,那可是個典型的失敗者,是一生碌碌無為的典型代表。

就像每個恃才傲物的年輕人一樣,年輕的蘇洵也是仗著自己由才華,對科舉可是不屑一顧,但他這可是生活在宋朝,不像李白那樣有別的途徑大展宏圖,宋代讀書人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讓考試證明自己的能力。

灑脫不羈的蘇洵終於在27那年發現自己如果想做點什麼,那就必須參加科舉,這是唯一的出路,於是相同了的蘇洵開始勤奮讀書,但考試這種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從來都不是誰的才華高誰就能得分高,恃才傲物的蘇洵屢次落榜,終於嚐到了其中的苦頭。

前面說蘇洵相同了要參加科舉之後,開始發奮讀書,難道說他之前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整天就知道鬥雞遛狗嗎。

這個當然不是,才華有天賦的成分,但是如果後天不努力那才華很快就沒了,就像我們課本學的方仲永那樣,蘇洵不是不愛讀書,他只是跟賈寶玉一樣,不喜歡讀考試做官的書而已。

科舉從隋朝考試,到了宋代已經非常發達和完善,這種標準化的考試,只能有相對標準的答案和固定的參考書目,於是皇帝欽定那些書是要考的,全天下的讀書人為了考試做官就只讀這些書,其他的書幾乎是一概不讀的。

但蘇洵不一樣,他之前愛讀閒書,勵志科舉之後,雖然開始讀考試的書,但是那些閒書依然在讀,這種風格深刻的影響了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強加給孩子,但是蘇洵沒有,他用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他依然參加科舉,讀書依然是經史子集什麼都讀,不拘於考試書,這樣蘇家父子三人的文章自身的見識,遠比當時一般的讀書人強多了。

蘇洵以身作則自強不息,和孩子們一起參加科舉,最終也只是通過了一個級別較低的考試之後,就不參加了,但兩個孩子早已經是受到父親深深的影響,文章寫的非常好,情商也高,最後兄弟二人都中舉,這個蜀地來的外鄉人在東京一時間名聲大噪。

蘇軾的高考範文:喜歡的人大加讚揚,討厭的人讓那個蘇軾仕途跌宕


蘇軾的成就我們是有目共睹,成了千古男神,無數人的精神偶像,弟弟蘇澈名聲小一點,但是蘇澈會做官,蘇軾文章寫的好,但做官不行,蘇轍名氣文章都不如蘇軾,但是官卻做得很大,長時間在中央任職,蘇軾後來的很多次化險為夷,其中就有不少弟弟的暗中幫主。

蘇洵這個不走尋常路的人,果然是教子有方,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兩個領域都教育處非常優秀的人才,這一家子真是讓人羨慕無比。

蘇軾腦海裡因為是雜書太多,所以能寫出編排聖人話也不足為奇,畢竟《莊子》裡面有無數編排孔子的話,連孔聖人都能被隨便編故事,何況別人的,從這種豪氣的角度來講,蘇軾的確是沒什麼大錯,莊子之後幾千年沒人再敢編排孔子,可見讀書人的思維是多麼的刻板。

蘇軾文章大膽不拘於形式,敢編排故事,雖然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又完全不喜歡高調放蕩不羈的蘇軾,性格決定命運,很多時候命運的饋贈,都已經在暗中標好了加碼,人生本就沒什麼完美,能像蘇軾這樣思維豁達的過一生,也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