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

1524年8月的一天,王陽明的幾個學生在城南讀完書之後,便去附近遊玩,流連忘返。學生之一錢德洪的父親就問一起去玩的魏良政,魏良器兩兄弟:「你們這樣到處遊玩不影響功課嗎?」

王陽明: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

魏氏兄弟自然說不會,還振振有詞:「以我們的良知去看待學問,就像打蛇打七寸一樣,還有什麼學不會的呢?」錢德洪父親的疑慮並未消除,於是去請教王陽明。

王陽明說:「譬之治家,學聖賢者,其產業、第宅、服食、器物,皆所自置。欲請客,出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還以自享,終身用之無窮也。」

王陽明: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以過日子打比喻,學聖賢之人,他的產業、第宅、服食、器物都是自己置辦的。若請客了,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用就行;客人走了,自己以後還能繼續用,一輩子都用不完。

在王陽明眼裡,學聖賢者是不愁做不了學問的,因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向內求反而有利於知識的積累,乃至達到人生更高的境界。它不像功利性更強的為了考取功名而讀書,無論學多少都收穫巨大,至少不擔心學不會。

王陽明: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

他還說若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終其一生忙忙碌碌也不過是一個窮人罷了。王陽明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學習只是為了考科舉,就如專門借貸過活一樣,要想請客就得從別人處借來餐飲用的東西,雖然客人來的時候看起來豐盛無比,但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

當客人走了之後,借來的東西就得還回去,自己依然兩手空空。倘若長時間沒有客人來,他請客的熱情也沒有了,久而久之都不知道一旦客人到來該如何招待了。這樣的人無疑是可悲的,即使他整日奔波忙碌,看起來相當勤勉,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

王陽明: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

這一點不正像我們今天寫文章為了取悅別人而獲取巨大流量一樣嗎?當我們在寫作時心裡想的是如何得到別人的認可,發表之後有多少人看,有多少收益等,就一定寫不好文章。即使暫時獲得了理想中的收益,這種收益卻是短暫的,因為它就像靠借貸過日子一樣,一旦得不到暫時的收益就無法繼續支撐自己寫下去。

在我們眼裡,寫作這回事已經和流量、收益掛鉤了,再也容不下其他純粹的想法,哪怕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得靠邊站。出於功利的目的寫作,固然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迎合了大部人而受到極大的關注,也得到了應得的回報,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卻在消費了別人,也消費了自己。當有一天得不到別人的追捧,或者寫出來的文章沒有人讀時,就該是還債的時候了。

王陽明: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

因為我們寫作目的過於功利,在寫作之前絞盡腦汁去思考別人喜歡看什麼樣的內容,通過數據去分析別人的喜好,然後挑別人喜歡的方向去寫,而不是為了寫作的初心——書寫是為了更好地思考。當這一招不靈之後就不再有寫作的熱情,久而久之就不再寫了。這種行為與向他人借用關注度和流量一樣,並非長遠之計。

這一點與王陽明的讀書為了考科舉,如靠借貸過日子的說法不謀而合。其實他的觀點也受到孟子的影響,比如在《孟子·盡心上》中就有這麼一句:「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意思是求索雖有一定的方法和門道,可是能不能得到還得看天命,即順其自然不能強求,可是這種求索對得到沒有多大幫助,畢竟讓人所求的都是身外之物罷了。

王陽明:讀書為了考科舉,就像靠借貸過日子

可見,不管讀書做學問還是學習一門技能,都需要發自內心去熱愛,且需要有自己的本事,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或得到更大的利益改變這份熱愛。我們只有從自身出發去完善自我,堅持內心的追求,才有可能過一天有一天的進步,學到的本事也永遠是自己的。倘若做任何事情就像靠借貸過日子一樣,就是向外求了,無論得到與否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也更容易失去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