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都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熱點,誰家出狀元了,誰收到錄取通知書了,誰家的孩子高考失利了,熱鬧非凡。
12年苦讀,一考定音,註定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高考,交出的不僅僅是一份考生學業的答卷,也是一份父母教育成果的答卷,只是這份答卷並不以分數論輸贏,從中折射出的教育心態值得我們深思。
一、填報志願or選擇復讀都是父母的選擇
鄰居家的女兒文靜乖巧,但兩年的高考成績都不盡人意。
去年她的高考成績能上一所大專院校,可是他的父親強烈要求她再復讀一年,因為三年前女孩兒考上了當地的重要高中,他不相信這是女兒的真實水平,她能考得更好;
今年,女孩兒的成績與去年如出一轍,她的父親也終於認清現實,但是在選擇志願這一環節又犯了難。父母為女孩兒挑選的專業她一個也沒相中,她想學設計,從小就對美術感興趣,但她的父母並不支持,再三爭論下,女孩兒順從了父母的意願選擇了財會專業。
這個鄰家女孩兒的高考故事應該是大多數考生的寫照。
無論是選擇學校、專業或者選擇復讀,通通都由父母的意願決定。
雖然高考的當事人並不是父母,但他們會以“都是為你好”的目的幫你做出他們認為最正確的選擇。
二、高考成績不能與教育投資劃等號
高考成績出來的那個晚上,是所有高考家庭的不眠夜。
我還記得當年舅舅得知弟弟高考成績時的憤怒和無奈,
“我花了那麼錢給你報補習班,你就考了這點分數回報我?!”
高中三年,舅舅為弟弟報了很多的補習班,恨不得請全科家教一對一輔導,這其中的高昂花費可想而知。但是弟弟對此已經疲憊,反抗無效只能表面順從,背後玩世不恭。
知道真相的我們當然知道弟弟的真實水平,唯有他爸爸被矇在鼓裡,不肯清醒。
教育投資就是個無底洞,焦慮的父母用金錢的投入一廂情願地安撫自己的焦慮,卻忘了成績與投資永遠不可能劃上等號。
三、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道跨不過去的坎兒
別人家的孩子考了700多分,別人家的孩子收到了清華錄取通知書,別人家的孩子拿到了母校的高考獎學金……
在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風光無限,可卻忽視了別人家的父母是怎樣的?
浙江省2018年高考理科狀元張楚衣,爸爸經商,媽媽是一名人民教師,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教育資源。張楚衣畢業於瑞安市上海新紀元高級中學,是中國民辦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學校,想進這類學校學習,不僅需要本身學習成績足夠優秀,更得需要父母的經濟實力;
安徽省2018年文科狀元鄭辰筱,爸爸是公務員, 媽媽是經商,從初中開始已經跑遍了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全球10多個國家,還在12歲時一個人去美國遊學;
北京市2018年文科狀元曹婧怡,可以說是“內有詩書,外有美貌”的才女,參加過很多的舞臺劇,其中的《棗樹》非常出名。就讀於北京二中,在北京二中讀書的不是北京的富裕家庭,那就是一些權貴子弟了。
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與其說高考拼的是成績,不如說高考拼的是父母,拼的是父母的學識、見識以及經濟實力。
四、高考的終極PK——父母無條件的愛
綜藝真人秀《極限挑戰》在上海崇明中學開展了一次特殊的高考誓師大會。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排成一條直線,回答以下六個問題:
- 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
- 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 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 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 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 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誇耀你?
回答“是”的,向前走到下一條線上;回答“否”的則留在原地。
六道題目已過,有人已遙遙領先,有人卻依舊站在原點。
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前五個問題唸完,六個明星嘉賓黃渤、黃磊、王迅、羅志祥、孫紅雷、張藝興依然還站在原點,直到最後一個問題問完,他們才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這個問題是“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誇耀你?”
如果父母沒有很高的學識、優質的資源和紮實的經濟實力,沒關係,
孩子自有屬於他的際遇和福祉,而激勵孩子勇敢前進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這份愛與成績無關,與回報無關,更與別人家的孩子無關。
在一份對68位高考狀元的採訪調查中發現,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比起分數,高考狀元的父母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幸福感。
安徽狀元丁雅琦的媽媽說:“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無論怎麼選擇,我都絕對支持!”
高考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前程,但人生是場馬拉松,在孩子最需要引導的時刻,
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他們前進的指路明燈和最強動力。
人生軌跡可以改變,但永遠不會改變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