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擔當 護佑生命

記者 王佳

荊楚春已至,暖陽慰人心。

當第一時間獲知被按下暫停鍵的武漢“重啟”,董縐縐感到溫暖和欣慰。

在武漢戰“疫”一線,擔任寧波市援助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臨時黨委委員、病區科主任的董縐縐,帶領130名醫療隊隊員成建制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重症病區。

在48個日日夜夜裡,他和戰友們就是在這裡夜以繼日地與死神較量著。

緊急改造病區

懸壺入荊楚,白衣為戰袍。

2月8日,負責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重症醫學科的董縐縐收到醫院成立援鄂醫療隊的消息,想都沒想就報名了。“我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黨員。去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我們最初的誓言。”

初到武漢,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2月10日凌晨,寧波市援鄂醫療隊到達駐地,董縐縐連夜忙碌,接收分三批到達的隊員行李,確保防護物資和醫療設備齊整,並動手安裝。

儘管已經有所準備,但當日,醫療隊就遇到了棘手的事——病區雖然經過一定改造,卻仍不符合“三區兩通道”的基本要求。一直到晚上,董縐縐還在忙著協調解決。

僅有硬件改造遠遠不夠,董縐縐同時對防護措施、診治流程加以完善。病區於2月11日凌晨如期開放,接診患者沒延誤一分一秒。此時的他,已48小時沒合過眼。

“準備工作細緻充分,才能為收治患者託底。”病區的如廁處是蹲坑,對嚴重缺氧的重症患者而言,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董縐縐敏銳地發現問題並提出整改意見。但在“戰時”狀態,人手緊缺,設施一時無法改進,他提出增配馬桶支架,規定重症患者必須在床旁吸氧下如廁。

時間就是生命。在董縐縐的帶頭堅持下,病區“汙染區”24小時有醫生值守,每班次都有能熟練使用呼吸機的醫生在崗,以應對突發狀況。

挺過艱難時刻

最艱難的時刻,對於董縐縐來說,是第一個星期,當時頻頻的“遭遇戰”給白衣戰士們的體力和意志帶來巨大考驗。

48張床位,病區開放後的第一個24小時便收治了37名患者,6個小時後,床位滿員且全是重症及危重症患者。

醫護人員處於滿負荷戰鬥狀態,人員還需要磨合,各類複雜的設備也需要調試對接,挑戰接踵而至。而剛入院的患者,情緒大多恐懼、焦慮,病區氣氛凝重。

“穩住陣腳,不是僅靠幾句鼓舞人心的話就能做到。”董縐縐和隊員們著力研究解決方案,明確分組診療和組長負責制,強化包括三級查房制度在內的所有核心醫療制度,確保整個團隊的高效運轉。

“我們多一些辦法,患者就多一分希望。”董縐縐帶領醫療專家組,集智攻關疑難重症,建立完善“因人定案”“對症用藥”“個性治療”等精準施治方案。

抗疫戰場上,中醫藥治療全程參與,一批新療法、新技術進入臨床,“全程化”疏導、“個性化”配餐、“親情化”護理等治療方案付諸實施,為患者打開康復之門。

2月23日,病區首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癒出院,提振了眾人的信心。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從醫17年,一直在重症室工作,董縐縐深刻理解守望生命的含義。

48個日夜,收治了86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每一名患者的病情、病史,董縐縐都熟記於心。

94歲的周奶奶,是病區收治的整個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年齡最大的患者。

救治周奶奶,是一場與病魔較量的激烈戰鬥。新冠肺炎、心衰、高血壓……老人身患多種疾病,且已年過九旬,救治期間出現多次險情。董縐縐和隊友始終沒有放棄,對症施治,並量身制定更加精細化的營養支持方案。在團隊的精心救治和照顧下,3天后,周奶奶就能夠自主進食,體溫正常,20多天後,周奶奶無需吸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陰性,達到出院標準。

病區一名85歲的老年患者,因有親人被感染,內心缺乏安全感。每次查房,董縐縐都要特意跟老人多聊幾句,還交代隊友“多給老人說些寬心話”。

一些高齡患者表達困難,董縐縐和隊友就把常用的查房詞彙製作成通俗易懂的“趣味溝通卡”,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

……

在病區患者中,60歲以上老人佔七成多,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轉歸為治癒的超過88%。

“面對疫情,逆流而上,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天職,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董縐縐說,在武漢戰鬥的日子,將是他人生中最珍貴的記憶。

國家有難,黨有召喚,我必赴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衝鋒在前是我的責任和擔當。齊耳的短髮、臉上一條條被口罩擠壓的勒痕和粗糙泛紅的雙手,是我們奮鬥的痕跡。只有奉獻的青春才更能彰顯無窮的青春力量,才會留下充實、溫暖、無悔的青春回憶。

北侖區人民醫院門診護理主管、護師 趙李豔

2003年“非典”肆虐時,我正在讀高三,當時看到白衣天使上戰場,熱血澎湃;工作後,總能聽說醫護人員衝在一線的故事,對他們佩服不已。在這場戰“疫”中,我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不忘自己的初心、致敬那些用行動詮釋這份職業意義的前輩們。

慈溪市人民醫院醫療健康集團護士長、副主任護師 孫益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