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改背後:售電公司-電力行業的下一個窪地還是陷阱?

說到售電公司,電力系統外的人們或許會覺得這個名詞很陌生。在普通人的眼裡,售電公司應該就等同於國家電網或是南方電網。但是隨著國內電改的逐漸推進,在不久的將來,向您收電費的那家公司或許不再是國網或南網了。

1. 首先談談什麼是售電公司?

通俗的說,售電公司就是替用電客戶去跟發電廠議價,然後儘可能降低客戶的用電成本,並自己從中分一杯羹。當前的售電公司角色是由國網和南網扮演的。
2. 那麼為什麼需要引入售電公司?

1)環節

“增加售電公司這一環節會提高用電的整體成本麼?” 首先這不是增加環節,而是打開售電環節,引入社會資本。當前電力的輸配售都是由南網或國網獨立完成的,所以存在客觀壟斷。各位用戶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接受。但是多家售電公司的加入能引入市場競爭,讓大家可以在不同售電公司之間選擇你認為最便宜或者說最適合你的用電價格方案(注意供電質量不會因為售電公司的選擇而改變,供電質量是由輸配電公司保證的。)。

2)未來方向

開放售電以達到的終極目標,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

  • 當前的民用電大約是0.5元每度,而工業用電則大約是1.0元每度。逐漸實現電力市場自由化,可以讓市場根據不同對象的用電情況來自主定價,以打破長期的工業用電反哺民用電的局面,為工業用戶減負。(所以未來居民電價應該是要漲的
  • 通過雙邊的電力買賣,逐漸破除傳統的火電計劃上網機制,降低用電成本。並利用市場的力量幫助淘汰過剩低效的發電機組。“批條子”發電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復返了。


電改背後:售電公司-電力行業的下一個窪地還是陷阱?


3. 售電公司的運營模式

1)首先簡要介紹一下開放市場下的常規電力買賣三步曲:

  • 第一步最穩妥:用電者(買方)提前與發電廠(賣方)簽訂合同(bilateral contract),寫明你的用電時間(比如下午4點到5點)和需求幅值(比如50MW)。
  • 第二步風險稍高:買方和賣方到電力市場(day-ahead market in US and wholesale market in UK)裡自行報價(black box形式),然後電力市場管理者根據供需關係決定哪些哪些賣方能發電,哪些買方能買到電。
  • 第三步無控制權:電力市場管理者根據買方的實時用電情況(in balancing market),隨時命令賣方增發或者減發。只要買方所用電量跟前兩步買下的電量不匹配(imbalance),就會遭受相應懲罰。而且這個懲罰的力度是由市場運行狀況決定的,買方沒有控制權。

2)再談談作為對照組的直購電。因為有一些大型工廠的用電需求的數值和時間較為固定,所以可以通過直購電模式直接打通發電企業和大型工廠之間的售電通道。所以售電公司在這一塊應該是沒什麼作為了。其實從上面對直購電的解釋,可以看出需不需要售電公司有兩個關鍵點:

  • 用電需求是否足夠大,足夠穩定
  • 用電時間是否固定

所以作為非工業用戶,我們不能直接去跟發電企業籤合同原因就在這裡:負荷太小隻是一小部分問題,關鍵是你沒辦法保證你每天有固定的用電習慣(比如你出去旅遊了,你家裡還會照常用電麼?)。


3)售電公司的出現售電公司代替用戶跟發電企業籤合同。通過把多個用戶的負荷疊加起來,可以利用diversity of demand, 得到一個較為穩定的負載曲線。如下圖所示,左邊為每一戶使用天然氣供暖的家庭的電力負載曲線,而右圖為1000戶家庭疊加後的結果。數據都是利用[1]中的我自己建的數學模型得到的。

總結一下:售電公司就是一個替用戶承擔風險並獲得相應收益的角色。他通過增加手中的用戶數量以減少用戶隨機行為造成的負載變化。然後和發電企業簽訂主要負載供應合同(第一步),再留存少量空間根據用戶負載變化提前一天買電(第二步),從而儘量減少實時市場上的強制買賣情況(第三步)。


電改背後:售電公司-電力行業的下一個窪地還是陷阱?


4. 售電公司的盈利模式

1)基礎模式
電改剛起步,當前國內售電公司還普遍處於最基礎的模式:

  • 利用用戶和發電之間高度的信息不對稱,賺取差價。
  • 利用國內特色的火電裝機容量過剩,讓作為買方的售電公司具有更高的議價權,壓低火電利潤空間。

當然售電公司如果只依靠以上兩點“低”技術含量的經營方式,那麼隨著更多資本的進場,這類售電公司將被逐漸同質化,並最終苦苦掙扎。

2)進階模式由於給E.ON UK(E.ON是歐洲最大的幾家能源服務企業之一)做過諮詢,稍微瞭解下他們的經營模式:

  • 作為能源服務的綜合提供商,比如供電,暖還有天然氣。
  • 設計不同的能源套餐,隱性增加自己的利潤。(一方面讓消費者覺得賺到了,另一方面自己又悶聲發大財,這才是藝術。)
  • 擁有一些發電資產,對沖自己的購電風險和降低運營成本(獨佔了部分發電和售電之間的利差)。(英國是不允許售電公司擁有配電網資產的。)
  • 做一些新能源技術的嘗試,並推薦成熟的設備給自己的用戶。

3)終極模式說這是終極模式,是因為當前這些服務在全世界正在試行或是還在臆想ing....

    • 推行實時電價,將風險轉嫁至用戶身上,自己賺取固定利差。
    • 幫助用戶控制電氣設備,併為電網提供需求側響應服務。

首先談談第一點。其實對於新能源發電企業來說是好事。實時電價是可以有意識的培養用戶的用電習慣,將一些電氣設備的運行延遲至凌晨。然後進一步推廣電力系統的終極形態:需求跟著發電走(個人觀點)。第二點在國內的前景還不好說。因為B2C的接口從目前來看掌握在騰訊和阿里的手上,所以未來售電公司想要進入用戶家裡面“做點事情”的話,恐怕得看這兩家的臉色。畢竟售電公司當前是不具備像谷歌那樣佈局Nest硬件到用戶家中的能力。添加了以上的增值服務後,是我現在能預見的售電公司終極盈利模式了。最後打個比方,其實售電公司和移動、聯通、電信這幾家電信運營商的未來運營模式是有相似點的。

  • 電信行業由鐵塔公司承建發射塔,而電力行業則是由國網/南網建設輸配電網。
  • 電信運營商則專門負責流量套餐,而售電公司則送上能源套餐。
  • 電信運營商弄點合約機啥的,而售電公司則是賣點分佈式新能源設備(不包括PV,他們又不傻)

當然,售電公司還是有他最獨特的一面,因為在未來你可能會接到如下短信:“親...⁄(⁄ ⁄•⁄ω⁄•⁄ ⁄)⁄....,今晚六點到八點別用電,我給你送片PIZZA行不?”


電改背後:售電公司-電力行業的下一個窪地還是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