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如何讓思考走向深入?劉曉婷老師在《真問題驅動的教學反思》這本書中做了詳細的闡述,劉老師圍繞著“如何做深度教學反思”,“深度教學反思文章的呈現方式”兩個方面展開論述。閱讀之後,茅塞頓開,收穫頗豐。

一、如何做深度教學反思。

所謂深度教學反思,其核心就是有問題的驅動。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針對教學情境追本溯源,最初可能是“技術層面”的,即關注一些方法的效果,但隨著思考的深入,必然後追問到教學內容的本質學生數學學習的真實思維歷程,教學法的本質,甚至教學與教育的長遠價值的等。其二,分析解釋問題時,尊重事實,尋找證據。其三,會在教學中行為跟進

1、基於困惑情境導出真問題。

劉琳娜、劉加霞指出:真問題不能盲目求“大”,而應該“小中見大”,凸顯問題背後的學科本質,激發教師持續思考和質疑能力。

那麼什麼是真問題呢?首先,“真問題”要聚焦特定的主題,只有聚焦於特定主題的問題,才是能夠進一步深入的、真正有價值的問題,一旦聚焦於“特定主題”,這一主題將統領整個教學反思過程。其次,這問題要指向教學改進,教學反思中的真問題,應該是教學改進,迫切需要去解釋的問題,且教師本人也有研究的慾望和研究熱情的問題。以數學教學反思中的真問題為例,從問題涉及的方面來看有4類:揭示數學教學內容的本質,觸及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叩問數學教學法的本質,著眼數學教育的長遠價值。

這個“真問題”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從“困惑”到“問題”的緣起過程,從“表面”到“本質”的聚焦過程,以及從“寬泛”到“具體”的細化過程,教師將模糊的“原發需求”不斷聚焦為具體的研究問題,在這個具體問題“動態生成”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自發展力。

有價值的“真問題”既不是指導者直接給予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在指導者的幫助下,經過教師深思熟慮得來的。

“真問題”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

2、圍繞問題多方面尋找“證據”

在教學反思過程中,就是感覺最困難的就是尋找“證據”解釋問題,“證據”並不等於“理論”,“證據”遠不止“理論”,教師所熟悉的教學教材分析結果,學生調查研究結果,優秀教學課例等都可以作為“證據”,而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上的論斷,僅僅是“證據”的一部分。

首先,我們可以帶著問題讀文獻,拓展專業視野。“帶著問題”閱讀文獻資料,能夠提高一線教師閱讀的效率與質量,能夠避免教師的研究侷限於個人的經驗範疇內容,從而可以完善教師的個體經驗,當然當下適合一些教師閱讀的文獻資料非常稀缺,需要指導老師,有選擇的提供文獻資料與一線教師共同閱讀研討,為後續持續的反思和教學改進所用。

其次,深度分析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最為關鍵,因為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關鍵是對教材作深度分析。

再次,實證調研學生找準思路路徑,杜威指出實證是反省思維的基礎。

3、行為改進,改善教學。

“深度教學反思”一定要有行為的改進,做教學反思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教學。在深度教學反思中,就需要教師在開展問題研究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落實研究的成果。

比如小數除法第1課時的算理到底是什麼?體現在哪些教學活動中?如果不能把握這些,磨課就容易停留在活動形式上,使教學活動無效而浪費時間,本課第1次是試教時教師讓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動手操作(平均分直觀學具)上,操作的目的是什麼?有動手操作活動就算理解?理解算理一定需要動手操作嗎?如果需要,選用哪種模型更好等問題還是不清楚,因此教師帶著這些問題,再次研討並示教,最終明確了本節課的三個關鍵點:1.除法就是平均分“計數單位”的個數,但不夠平均分時,將一個高一級的計數單位轉化成10個低一級的計數單位,然後繼續平均分;2.小數除法第1課時的算理主要體現在商中小數點的正確處理,即何時點小數點?小數點點在何處?3. 適時適當使用直觀模型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不是“為了操作而操作”。


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二、深度教學反思文章的呈現方式。

“寫作就是思考”。在寫作中作者清晰的表達意思——小心的選擇詞彙,審慎的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麼,或看到了什麼反思過去的經歷,在寫作的時候反覆琢磨用詞。寫作就是理清思路的一種絕佳手段。

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寫反思目的是為了改進教育教學,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劉老師在這本書中所提倡的做“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就是一種紮實有效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法。並提供了兩種教學反思,分別是主題案例式教學反思和課例式教學反思。

1、主題案例式教學反思。

主題案例式教學反思包括4個要素:1.有意義的題目,即題目應該能夠反映該反思的主題。2.案例背景介紹和案例描述,背景介紹部分一般放轉賬的開篇處,用簡潔的語言澄清該案例發生的背景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內容等。案例描述要有細節,詳略得當,能夠突出主要矛盾

,3. 緊扣案例的“真問題”。4.“問題”分析與詮釋,一般包括問題產生的原因(證據,換個角度看問題),應對策略和實施過程(行為跟進),特別高水平的案例,還包括理性提升(解釋與詮釋)。

舒爾曼認為,“一個案例,正確理解的話,不單單是一個事件或事故的報道。稱某事為一個案例就相當於做一個理論斷言——斷言它是某事的一種情況或更大類中的一個例子”。玉樂認為案例應該是在一定實際情境中發生的,展現一定教學經驗問題的事件,並以文字敘述的方式進行表達的文本。

所以主題案例式教學反思,案例必須是真實的,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有啟發性和教育性。撰寫主題案例式教學反思,能夠幫助教師積累案例知識,豐富實踐智慧,舒爾曼指出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以下三類知識,1.原理規則知識,2.專業的案例知識,3.運用原理規則與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識。

2、課例式教學反思。

國外學者把課例研究的操作步驟分為8個環節:確定研究問題——設計課——實施與觀察——評價與反思效果——修訂課——實施與觀察——第2次評價和反思——寫作與共享結果。

課例研究一般都經歷“三課兩反思”的過程,課例式教學反思正是三課兩反思過程的記錄與提煉,所謂三課即有三次磨課過程,初始課,改進課和二次改進課;兩反思分別是針對初始課中湧現的問題,進行問題的抽取與提煉,形成核心問題,之後再根據問題闡釋結果進行修改,第2次的反思是在改進課後,對於改進後的問題進行再次的抽取提煉,再次形成核心問題,之後再根據問題闡釋結果對課做進一步的修改。

課例式教學反思,是教師對其所任教某節課的完整過程進行反思,但並不代表所有的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實例,都可以作為課例,課例應該具有典型性,即表明所選的課例可能是某種類型的課的典型代表,如單元複習課,綜合實踐活動課,概念新授課等等,一個課例的研究,能夠幫助教師理解一類課,能夠發人深省。課例式教學反思,也有一個個案例組成,只是案例都出自於同一課例。


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