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的柏拉圖之愛,為你解釋柏拉圖有關“愛”的神話

“柏拉圖式的愛”(Platonic Love)

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一種高尚的、純粹的、精神的戀愛關係。間或我們還用它來戲謔的形容一下在貧困狀態下的堅守的愛情,或者全然沒有身體接觸的愛情。這樣一種理解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說是源自於柏拉圖對精神的強調,但是畢竟與柏拉圖真正有關“愛”的思想相去甚遠。

那麼,真正的“柏拉圖式的愛”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三生三世的柏拉圖之愛,為你解釋柏拉圖有關“愛”的神話

愛會讓人變成詩人

柏拉圖的“愛”不止是某種人間戀愛的關係,而是一位極具威力神明或者精靈。

在《會飲篇》中,與會的客人們講述了各種關於“愛神”的神話:它是最古老的,因為它與天地共生;它又是最年輕的,因為它只與年輕人同在。它如食鹽一般平凡,但也如黃金一般珍貴。它通徹天地,調和一切,令萬物興旺。它還能令眾神啟迪詩人和音樂家,讓他們產生靈感。它甚至擁有穿越陰陽的能力,使得眾神感動,能夠令死人復生。而在眾人講述完各自了解的神話之後,蘇格拉底站出來講述了一個他所知道的有關“愛”的神話:

當美神阿弗洛狄特誕生之時,眾神舉辦了一個宴會,“貧乏女神”(Penia)前來乞討,因為她對“富有”的渴望,便與酒醉之後的“機巧之神”(Poros)生下了“愛”,而“愛”也成了美神阿弗洛狄特的一個僕人。這則故事實際上告訴了我們愛的真面目,它往往是不理智的(酒醉),它渴望的是自身所沒有的(貧乏),並且總是會想方設法的去實現自己這種渴望

(機巧)。又因為“愛”與“美神”是一同誕生的,因此它最渴求的便是美,也正因如此它甘心為美所驅使(僕人)。不過,也正因為“愛”是對美的渴望,恰恰意味著其自身缺乏“美”,故而它是醜陋的,不足以被稱為神(theos),而只能是一個“精靈”(daimon)。

三生三世的柏拉圖之愛,為你解釋柏拉圖有關“愛”的神話

在柏拉圖看來,或許愛並不是美的,而是醜的可愛

依照柏拉圖所言,“精靈”本是指“黃金時代”的人類,而這些人類的靈魂在死後便成為了眾神的僕從。這個角色十分相似於基督教信仰中的天使,眾多半神往來於人間和神界,實現眾神的意願併為凡人提供指引,“愛”同樣也是扮演著這樣的一個角色。尤為有趣的是,柏拉圖認為古希臘語中的“英雄”(heros)一詞便源自於“愛”(Eros),因為英雄們都是神和人結合的產物,都是半人半神的角色。

柏拉圖的“愛”也不僅僅是戀愛關係,還是一種神秘的宗教體驗。

蘇格拉底說,他所知道的“愛的神話”乃是由一位叫做狄奧提瑪的女先知所傳授的,這個女先知不僅僅告訴了他這個故事,同時還告訴了他一套如何通過“愛”進行修煉的方法。

三生三世的柏拉圖之愛,為你解釋柏拉圖有關“愛”的神話

不得不說,這反而有些接近柏拉圖的想法

在柏拉圖看來,人們的各個感官之中,以視覺最為發達,而視覺則是最能發現美的感覺。因此,人們通過觀個體的美的事物(包括人體的美),並對其產生愛慕之心,便會逐步掌握美在普遍事物之中的存在,而最終愛美的人類靈魂將會在某一剎那瞥見超越軀體和世間的“永恆之美”——柏拉圖的這樣一種說法,不禁讓我們想起來佛教所謂的“頓悟”。一旦人的靈魂得窺這種天界之美,那麼它就會回想(memoria)起它自己在天界的生活(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是來自於天上的),它就會回想起在天界自己所追隨的某一位神明,並因此想要在生活中變得與這位神明更加相似。例如,追隨過宙斯的靈魂就會具有指引他人的哲學家氣質,追隨過赫拉的靈魂就會變得更加統率全局的王者氣質。

對於這樣的一種天界之美的愛還會使得人們進入到一種“迷狂”(mania)的狀態。然而這樣的一種迷狂並非是神經質的癲狂,而是一種類似於獲得靈感的狀況——在這種狀態之中,詩人能夠寫出無與倫比的詩歌,畫家能夠畫下難以言喻的畫作,勇士能夠獲得無與倫比的力量,而先知則能夠說出神秘的預言。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有關“愛”的思想,並非是一種對於男女情愛的討論,它實際上是一整套的宗教哲學,甚至於包含了一種類似於佛教修煉的法門。柏拉圖就認為,人們的靈魂經過“愛”的滋潤之後,便會重新獲得它失去的翅膀,飛回到眾神身邊。不過這也並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蘇格拉底就說過,哲學家的靈魂要在三千年的不斷轉世過程中,三次選擇修煉這種“愛”的哲學,方才可以做到這點。

看來一段愛情要想修成正果,真的需要三生三世的緣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