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

江蘇鹽城有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物品,不得不找媽媽替自己賠償。

媽媽賠償之後,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訓斥指責他。

結果,男孩不但不認錯,反而憤怒地衝上去打媽媽,還掐媽媽脖子。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

這下,媽媽也徹底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起來。

還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開了孩子。

這時,他們已經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可媽媽卻還在為孩子的行為生氣,不停地數落他,最後又激怒了孩子,兩人再次扭打成一團。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

圍觀的群眾都說,這孩子脾氣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

看到這,心裡頭真是五味參雜。

和這位媽媽還有圍觀群眾一樣,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怒。

孩子一怒,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憤怒,其實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心中憤怒的最大來源,是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為自己沒有人愛。

孩子憤怒時,雖然面上看著氣勢洶洶,內心卻十分恐懼和痛苦。

正如前面那個男孩,媽媽的訓斥讓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他很害怕很難過,不知道如何是好。

於是,就憤怒了。

他希望通過憤怒,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他的憤怒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渴求幫助。

可他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單純的認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壓制住。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不管她是輸是贏,她都失去了瞭解和幫助孩子的機會。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

一個不被允許憤怒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處理憤怒的母親,註定難以共建和諧的未來。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樂說:孩子的怒氣,通常掩蓋著某個可怕的經歷。

沒有哪個孩子的憤怒,是突然就有的。

在節目《育兒大師》中,有一期來了個讓父母特別頭疼的暴躁男孩小花。

在節目裡,小花把他愛發怒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和媽媽一起出門買菜做任務,回來的路上因為又累又無聊,就發火哭鬧。

或者,飯前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地砸枕頭,跑到角落裡大哭大鬧。


大家都覺得這孩子太皮了,稍不如意就發火,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後來大家才知道,小花3歲以前,就沒跟父母在一起生活過,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

父母長期缺位,小花內心其實是非常缺愛的。

他用憤怒燃燒一切,其實都是在試探父母對自己的愛。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

如果我們一味排斥孩子的憤怒,就永遠不可能看到這背後的真相。

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憤怒時,其實最需要我們的愛和幫助。


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親子聯結斷裂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

深以為然。

我們很多人,明明愛孩子愛到骨子裡,疼孩子疼到心尖上,卻唯獨忘了去認真瞭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憤怒作為一種原始的情緒,本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存在。

如果父母忽視或壓制孩子的憤怒,就會讓孩子內心失去安全感,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親子聯結,也就開始慢慢斷裂。

使得孩子要麼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要麼變得過分乖巧懂事,未來形成討好型人格。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友心酸的分享。

該網友小時候,花了很長時間折了一罐紙鶴,打算送給外婆當生日禮物。

可有一天,家裡來了個親戚家的熊孩子,嚷嚷著要拿走那罐紙鶴。

網友不同意,結果她媽媽過來直接粗暴地搶走,送給了那個熊孩子。

網友瞬間就怒了,她歇斯底里的哭喊著,衝上去搶她的罐子。

結果,她被媽媽拎起來狂揍了一頓,罵她不懂事,小心眼,脾氣大……

網友被打得心灰意冷,徹底斷了抗爭的念頭。

後來,她就很少跟大人抗爭了,反正抗爭也沒用,心也涼了。

她變成了一個“乖孩子”,但卻很難再與父母親近了。

孩子發怒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孩子內心關閉了聯結父母的通道。


從此勢單力薄一個人,身在人群卻如孤鶴,獨自揹著一身傷痛緩慢前行。

這一切,孩子無力挽回。

可作為父母的我們,卻是可以的。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曾在《傾聽孩子》一書中,看過一個真實案例。

有個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兩個兒子生活。

有一年弟弟生日,她按照弟弟之前的要求,給他送了一件和哥哥差不多的生日禮物。

可弟弟收到禮物時,卻很憤怒,他大喊:

“你為什麼送我這個?你心裡根本沒有我!只有哥哥……”

一串激烈言辭之後,他就要去摔禮物。

但媽媽沒有訓斥他,她看見了隱藏在孩子憤怒後的東西——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對媽媽的愛產生了質疑。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


於是,她平靜地說:

“我很遺憾你不喜歡它,但我的確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


“我非常愛你,決不願意傷害你。”


她邊說邊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

“皮特,自從你出生那天你對於我就非常寶貴。”


“在我眼裡,你那時是美麗的,現在你依然是完美的。”

聽到這,弟弟開始哭了,他們擁抱在了一起。

媽媽接著說:“你想再多知道一點兒你小時候我有多愛你嗎?”

弟弟點點頭。

於是他們一起躺下來,互相依偎著,開始回憶往日的幸福。

就這樣,在媽媽無條件的愛和認真的傾聽下,弟弟徹底平靜了下來,並高興的接受了生日禮物。


心理學家李雪說,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當孩子憤怒時,我們要把它看成一種暗示,並問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憤怒的背後,定有所求。

然後,我們只需平靜的,溫和的,不斷給予孩子愛和幫助,孩子就能慢慢變得平靜。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跟憤怒中的孩子講道理,更不要斥責批評他。

這隻會讓孩子覺得,你在意的是對錯,並不是他,進而導致親子聯結再次斷裂。

孩子憤怒時,接納的效果遠比說教要大得多。

在美劇《小謝爾頓》裡,有這麼一幕。

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發脾氣,並憤怒離座。

可他爸爸找到他時,並沒有責怪他,而是認真的聽他說狠話。

直到小謝爾頓發洩完,爸爸才走上去,坐在他身邊,跟他分享他同樣糟糕的一天。

並跟他說:“所以,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

爸爸的接納,讓小謝爾頓很快平靜了下來。

所以,最後小謝爾頓對於爸爸提的建議,都欣然接受了。

一場怒火,就此徹底熄滅。

所以,面對孩子的憤怒,最好的做法是:接納憤怒,看見需求。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才會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懷,才會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才能學會更合適的表達憤怒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

李玫瑾說過: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心態、好情緒、好未來。

然而,再優秀的孩子也會有憤怒的情緒。

只有懂得好好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愛,能穿越憤怒,聯結孩子的內心,使孩子和我們越走越近。

海子的詩《活在珍貴的人間》裡寫著: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這太陽,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未來,這水波,恰似父母慈愛的溫柔。


人間珍貴,愛更珍貴。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自信陽光,所向披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