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作者/小享

編輯/小享

李玫瑾教授在育兒方面一直是權威專家,她曾經在節目上坦言有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有壞毛病和不良習慣,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給予糾正,那麼後患是無窮的。

因為到時候量變會引起質變,當孩子到了大人的時候,那些毛病卻已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留下各種不良的影響,導致孩子的未來因為這些不良習慣蒙上一層陰霾。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那麼,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四個行為是哪四個行為?

1、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勒索"父母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有的小朋友因為從小就被父母寵壞,想要什麼東西父母從不吝嗇,因此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這樣的壞毛病,一旦有什麼東西要不到,那麼就會乾脆躺在地上以此"勒索綁架"父母妥協。

當父母就範的話他們就會得寸進尺,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糾正等到了叛逆期就再也無法控制小朋友這樣無理取鬧的舉止。

2、 發脾氣的時候隨便摔東西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當小朋友因為語言能力尚不成熟,相對匱乏的時候,那麼小朋友在生氣的時候可能通過摔東西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然而這樣看著是憨態可愛,實則一旦家長縱容小朋友這樣的行為,那麼小朋友以後的情緒就難以控制,可能隨時隨地通過摔東西或者傷害其他物體來發洩自己的不滿,長期起來不利於小朋友情緒和心理的建設管理,家長應當在小朋友亂摔東西的時候就及時阻止,教育小朋友這樣是不對的行為。

3、 不尊重長輩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很多被自己爺爺奶奶帶大的小朋友,可以說從小就活在長輩的溺愛當中,因為長時間聽到爺爺奶奶怎麼訓斥和管教自己的爸爸媽媽,自己也因此被這樣的言行給影響,認為自己比爸爸媽媽還要厲害,因為就仗著爺爺奶奶的疼愛不尊重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其他叔叔阿姨,嚴重的話甚至會出手攻擊長輩。

如果遇到以上的情況家長一定要將這種不尊重長輩的行為的苗頭摁熄,否則以後只會越來越囂張。

4、 沒有規矩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在小朋友在家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能以為小朋友在家就放縱他的行為,比如光著腳踩到沙發上或者在餐桌上隨意把玩食物,那麼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在外面表現出來,這樣不僅會讓別人覺得家長沒有教好小朋友,還會認為自己的小朋友沒有禮貌,從而慢慢地疏遠他,這樣一來反而會傷害小朋友的"風評"。

所以,當家長要管教小朋友的時候,應該怎麼教才能比較好地把握好尺度?

1、 不要濫用父母的權威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對於小朋友來說,父母確實是說一不二的存在,然而很多家長卻因為這個原因濫用自己的威嚴去管教小朋友,這樣長期下來可能在特定的時間觸發小朋友的"叛逆心理"。

所以,父母應當心平氣和地,就像朋友一樣額自己的小朋友溝通,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結合下來反思自己也教導小朋友怎麼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這樣才能讓小朋友更好地吸收經驗更好地成長。

2、 不要濫用暴力達到管教的目的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小朋友的淘氣是天性使然,家長應當耐心地去引導小朋友怎麼避免再犯錯或者淘氣,而不是因為小朋友調皮搗蛋就濫用暴力去讓小朋友"屈服",這樣不僅會讓小朋友產生陰影,甚至會提前引出小朋友的"叛逆期"。

所以家長即使要打小朋友也一定要在非打不可的時候才能動手,切記不能隨意把暴力管教小朋友當成教育小朋友的常態。

結語: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就很難改了

對於以上四個行為來說,家長確實是該出手就要出手,否則以後就很難改過來,然而家長應該抓準對方,把握好管教的尺度,如果沒有讓小朋友自己也信服也在反省,那麼管教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還傷害了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

這裡是@育兒分享說,一名寶媽,想要學習育兒知識的家長們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更多更好的育兒知識!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