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崛起推動者——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秦孝公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當時天下戰爭四起,群雄逐鹿,秦國在幾個諸侯國中最為弱小,時不時被旁邊強大的魏國欺負。獻公去世後,秦孝公贏渠梁繼位,這位年輕君主痛感秦國的弱小,發誓要讓秦國強大起來,發佈求賢令,招募賢才,求賢令寫的被商鞅評為五百年一雄文也。商鞅三見孝公,與秦孝公徹夜長談,最終孝公採納商鞅思想,推行變法。

變法之始,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想辦法提升官府威嚴信譽。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貼出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佈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兩黃金(黃銅)。依此讓百姓相信了他。於是推行變法,將變法抄錄送往秦國各地,各地必須嚴格遵循。變法從農耕和戰爭入手,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鼓勵耕戰,對於耕種和戰爭中表現突出的,均賞有爵位。以國家之力鼓勵耕戰,極大調動了國民的積極性,隨著一道道變法的抄錄送往全國各地,國民的積極響應,國君帶頭行動,以身作則,勤儉治國,重用商鞅。商鞅也以身作則,多次考察全國各地,使變法更加貼近國民,更加理想化,依仗專權保證變法的嚴格執行。使得當時的秦國逐步走向富強,秦國需要商鞅亦如商鞅需要秦國,他需要展示自己的學識抱負,秦國需要他幫助走向富強,相輔相成。商鞅的變法或許過於嚴格,但是想要讓一個極其羸弱且被權貴壓著的一個國家變得富強,必須要這樣做。重疾需用猛藥,正是這個道理。商鞅的變法在當時可以說是開天闢地,推動法治,告誡君王治國應該用法治而非人治。這些在現在看來,都是很超前的想法。

大秦崛起推動者——商鞅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在秦國崛起路上,商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的崛起,商鞅可以說是到了推動作用,可以說商鞅就是秦國崛起途中的推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