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究竟是好是坏?为什么?

天启7900


你好,我认为好坏是没有绝对判断标准的。范雎一生的所作所为称不上坏人。具体请看以下:

一、司马迁对范雎的评价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怎么看都觉得范雎肯定是个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后世人判定范雎肯定是个心胸狭小的人,这样的评价未免对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实范雎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为秦国的宰相,对秦国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余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从太史公的语言里,我们能知道关于范雎的一些事情,范雎从小家境贫寒,早年间凭借一张嘴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后来做了魏国的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在出使齐国的过程中, 被怀疑与齐国通敌,而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打死,在好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逃生,并最终潜入了秦国,后做了秦国的宰相。 对于这位上继承了秦孝公、商鞅变法及惠文王、张仪连横抵纵的强盛,又为赢政、李斯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大业奠定了基础的秦国丞相,他的人生并不囿于“游说”二字。

二、范雎是个贫寒之士,虽然胸怀经天纬地的韬略与智谋,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施展的空间和进入仕途的途径而郁郁不得志,他只好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本以为能够有一个机会大展拳脚,却没想到范雎的不幸便由此开始了。

公元前283年,燕将乐毅率燕、楚、魏、赵、韩五国兵马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并把齐国的几十座城池都拿下了,齐湣王逃亡,被楚淖齿所杀。但是随后齐国迅速崛起,让魏国有些坐不住了,怕齐襄王报复魏国,魏王便趁着时机想和齐国拉拢关系,于是,便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出使。范雎和须贾来到齐国,齐国国君责备魏国反复无常,并说先王之死与魏国关系重大,对魏国一顿数落,须贾站在一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种尴尬的场面有一个人站出来为齐国说话,那人便是范雎。他义正词严地说道“”齐湣王骄暴无餍;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他的话不长却很好地概括了齐国亡国的原因,一番陈述倒让齐襄王哑口无言,同时也很赏识眼前的范雎,并赐雎金十斤及牛:酒,但是都被范雎拒绝了。回到魏国后,须贾便向相国魏齐参了范雎一本,说范雎向齐国泄露魏国的秘密。魏齐大怒,派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最后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眼见范雎性命难保,便装死倒在血泊中,见范雎已死又命仆人用芦苇裹着他的尸体,将他扔在厕所里,让家中宾客轮番向席中撒溺,故意凌辱范雎,以戒后人。奄奄一息的范雎,苦苦哀求看守厕所的人放自己一条生路,最后才得以逃出。并躲在好朋友郑安平家里,化名张禄藏匿起来。郑安平改变了范雎的命运,他向正在魏国出使的秦谒者王稽,推荐了范雎,王稽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断定范雎是个人才,两个人便携手向秦国疾驰而去。

如此,范雎才能躲过一劫,并在秦国蛰伏了两年终于能崭露头角,成为了秦国的宰相。说范雎”睚眦必报“可能不太确切,他所受的屈辱不是一丁点,不仅名誉受辱还差点终结了小命,虽然后来范雎报复了须贾的行为也很过分,但被这样羞辱折磨,范雎只是让他当众跪在地上吃马粮,相对于他自己受的苦,那真是轻得多了。迫使魏齐自尽, 粹是魏齐自作孽不可活,而这却让范雎无端地背上了小人的骂名。

三、关于白起之死,其实和范雎没有太大关系。

从史实来看,秦昭襄王不仅对白起信任有加、体恤有加、倚重有加,而且还对其忍让有加、宽容有加。秦王“惜才”,在白起面前不仅没有君王的架子,甚至容忍到不讲原则、毫无尊严、“令如空气”的地步。秦军在前线连连失利,秦王将希望寄托在自己最看重的大臣白起身上,亲自下令让他出兵,白起以打不胜为由,违抗圣谕。秦王不仅没有问其抗旨之罪,而是耐下性子,让范雎去请他,希望睿智、机敏、能说会道的范雎能说动白起,结果不仅没有说动,白起还装起病来。秦王依然没有惩罚白起,无奈之余,只好换他人去,结果惨败。这时白起作为秦军的最高统帅,对君上和将卒不仅不加以抚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而是麻木不仁、幸灾乐祸,作壁上观、说风凉话。于是秦王愤怒了,这事搁到任何人身上都得恼怒。对于自己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战神”,在国家危难之时,不仅不出力,而且唯恐天下不乱。尽管如此,秦王还是给了白起两次机会: 一是强令出兵,白起说病情严重;二是派范雎请他,干脆不起床。在这种情况下,换作别的君王,光一个抗旨不遵,白起早就人头落地了。但秦王考虑到白起是个人才,战功赫赫,仍未对他下狠手,只是将其一撸到底,免去官职,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其实也是再给他一个反思自省的机会。这时,白起真病了,秦王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让他在咸阳将养了三个月。最后派人驱逐他,契机.是前线每天都有战败的消息传来。至于是因为秦王迁怒白起,还是因为白起又说了什么不该说的,司马迁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秦王的话,“白起之迁,其意尚快怏不服,有馀言。”由此可以判断:这才是秦王赐剑命其自杀的真正原因。





亘梦


范雎本来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在一次出使齐国的外交活动中,范雎得到了齐王的赏识和奖赏,于是魏国相国魏齐怀疑范雎通齐卖魏,差点将范雎打死。后来在友人郑安平的帮助下,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任命为相邦。范雎担任秦国相邦以后,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因为在工作中“小动作”不断,最后遭到了秦昭襄王的厌弃。

首先范雎有宰相之才。

范雎入秦以后主要有两功。一、秦国的王权太弱,范雎帮助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66年废太后,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恢复君王职权。他这一举动,肃清了掣肘秦昭襄王多年的后党,去除了秦国的血缘贵族政治,使国家回到士人治国,任人唯才的轨道上来。二、外交上。范雎主张“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的道理非常简单,谁都会,就看你能不能执行到位。范雎安抚齐国,离间赵国,恐吓楚国和魏国,打破六国合纵,使六国一个一个暴露在强大秦军面前,为秦国蚕食六国国土创造了非常好的“国际”环境。所以范雎既能安内,又能攘外,论才能确实是一个宰相之才,并且是具有实干精神和作为的宰相之才。

范雎无宰相之量。

范雎坐稳秦国相邦之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报仇,他利用秦国强大的国家力量,威胁魏国杀了自己的仇人魏国相国魏齐。此举大为不妥,魏齐并不是什么大才,他主政魏国,不是相当于帮助秦国打击魏国吗?范雎迫使魏国杀了魏齐,不是相当于在帮魏国整顿吏治吗?范雎因报私仇,而误国家大事,因小而失大,从他宰相身份来说,器量实在是有点小。范雎做的第二件蠢事,也是埋葬了他自己的事业的蠢事就是杀白起。范雎嫉妒白起之才,在秦昭襄王和白起有嫌隙的时候,他作为一个宰相不是调和君王与大将的矛盾,而是将矛盾放大,致使白起被迫自杀。正是白起之死给后来的秦国带来了一系列的军事失败,范雎也因此失去了秦国相邦之位,不久以后范雎病死。

战国时期,社会极为动荡,导致当时的国君和士人都非常急功近利,重才不重德。又因为重才不重德,导致战国时期的士人虽有大才。却大多不得善终,令人深思。

还有更多历史,军事内容,喜欢历史,军事的朋友请添加下方"关注"。


Y荣光


搞政治的,只谈利弊,哪有好坏之分呢?范雎本身也就是政治家,所以只能看看他对秦国、对自己、对白起有没有利弊而已。

范雎这一生,其实只需要向三个人做一个交代。第一个当然就是他的君主秦国国君秦昭襄王,第二个则是武安君白起,最后一个便是他自己。

01他对秦昭襄王来说,功过参半。

秦昭襄王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他打算一统天下,所以任用白起南征北战,几乎击败了其他所有诸侯国,使得天下人莫敢仰视。

范睢日益亲,复说用数年矣,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史记》

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秦昭襄王60岁的时候才想到要亲政。而他本人20岁就已经登基,足足做了41年的傀儡国君,此前一直都是由他老妈宣太后执政。

那么是谁使得秦昭襄王在60岁的时候幡然醒悟了呢?那个人就是范雎。范雎对秦昭襄王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从魏国逃到秦国以后,立刻意识到了秦昭襄王的处境。

  1. 于是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建议,并且帮助他驱赶宣太后手下的四贵,罢免了宣太后手里的大权,最终使得秦昭襄王真正大权独揽。所以这件事上,他对秦昭襄王是有很大功劳的。
  2. 秦昭襄王此后开启了为期15年的争霸生涯,这里也必须要提及范雎这个人。因为我们所熟知的远交近攻策略,正是范雎这个人提出来的。
  3. 这一策略,不仅在秦昭襄王时期得到了实施,在秦始皇时期更是得到了贯彻。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少不了这一策略的帮助。

可是范雎也是一个会犯错误的人,为了自己个人的地位,陷害白起,使得白起不能灭亡赵国,也就阻碍了秦昭襄王提前一统天下的步伐。

等到秦昭襄王反应过来的时候,楚国和魏国已经出兵帮助赵国,击败了秦国。由此可见,范雎在这件事上,为了一己私利,的确是伤害到了秦昭襄王和秦国的根本利益。

02他对白起来说,是奸佞小人。

范睢是秦国的相国,而白起是秦国的武安君。这两个人的地位都比较崇高,从国家角度来考虑,范雎的地位要更加高,因为他可以统领全国的军政大事,而白起只能负责军务。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

可是当时白起与赵国大军对决于长平,赵国将廉颇换成赵括以后,秦国立刻派出白起与之应对,最终白起彻底击败赵括,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震惊天下。

从此以后白起名声大振,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眼看着就要打下邯郸城了。可是这个时候范雎却在背后捅了白起一刀。

  1. 因为有人跟范雎分析了一下,白起如果灭了赵国,那就是帮秦昭襄王立下了旷世奇功。这对秦昭襄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么白起回国以后,势必会取范雎而代之,成为秦国的相国。
  2. 睚眦必报的范雎当然不愿意让自己丢了工作,所以他便打算想办法收拾白起。为此他向秦昭襄王进谗言,表示秦军劳累,需要休整,从而错失了这次灭亡赵国的好机会。
  3. 白起从此与范雎不对付了,甚至发起了小脾气,表示撂挑子不干了。范雎担心白起会报复他,索性就再次进谗言,表示白起这种人功高盖主,目无主上,早就该杀掉了。

秦昭襄王再次听信了范雎的谗言,居然将白起给赐死了。白起死后,秦昭襄王幡然醒悟,自己断送了一位可以帮助他一统天下的名将,后悔不已,最终将范雎给撤了职,不久范雎就病死了。

03他对自己做到了人尽其才。

范雎原来是魏国人,本该是给魏王打工的。可是他在魏国混得不好,还差点被人怀疑是齐国的奸细给杀掉。

无奈之下,范雎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偷偷潜入了秦国。为了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范雎找到了秦昭襄王的痛点,帮助秦昭襄王夺取了政权。

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史记》

从此范雎成为了秦昭襄王的重要帮手,他为秦昭襄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齐国交好,将韩、魏两国作为进攻的主要对象。

可以说到这里,范雎是把自己的才能都发挥了出来。他能够帮助秦昭襄王平定天下,济世安民,实在是一位良相。

战国时期的人才,可以背叛自己的母国,魏国本身就是人才输出大国。商鞅、张仪、范雎这些人都是从魏国跑出来的。

他们在母国得不到重用,又不愿意荒废自己一生所学,当然要跑出去发挥自己的专长。范雎正是这样的人,他对自己算是特别厚道了。背叛母国魏国也就算了,而且还把魏国视为头号要灭亡的国家。

总结:范睢有恩必偿,睚眦必报。

范雎这个人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心眼小的小人,因为他对那些曾经招惹过他的人,一直都铭记于心。

就算是一点点小矛盾,等到他手握大权的时候,都会去找人家报仇。不过与此同时,范雎对恩情也很看重,哪怕是当初人家给了他一碗饭吃,他都要回报人家。

这种人的心思是比较重的,不过不能说他是一个心眼小的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如果没有,那才是谎话连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