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糧食,那為什麼隋末還有那麼多饑民呢?

少年不大冷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隋朝的時候為了戰備,所以在全國建立了很多的糧倉。熟悉《隋唐演義》的人都知道瓦崗寨就是靠著黎陽倉,在短時間內聚集了20多萬的饑民變成了瓦剛軍。瓦崗軍李密團隊成也黎陽倉敗也黎陽倉。瓦崗軍失敗的原因情況比較複雜,在這裡就不贅述了,隋朝的糧倉除了黎陽倉還在全國各地有許多的糧倉,尤其在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之間。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在洛陽附近找到了一個具有17個足球場,這麼大的糧倉在地下,而且糧食經過1000多年已經碳化了。這也是上個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這一個倉庫的糧食就夠當時的東京人吃40年。像這樣的糧倉隋朝時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由此推斷唐朝人吃隋朝的糧食,吃50年綽綽有餘。

這和今天一樣,今天的創業者們積攢大量的財富給後世子孫,有的會讓後世子孫吃幾輩子也吃不完。父母之愛子必為其寄長遠。隋朝在儲備這些糧食的時候,只是想著給自己的後世兒孫。留有餘地。雄才大略如楊廣當時想的肯定是千秋萬代的基業。沒想到自己這麼快的就結束了隋朝的命運。







長安女子唐歌


這就是片面追求國富民窮造成的,隋朝皇室以及官僚士大夫階層拼命壓榨底層老百姓,把社會財富都集中在到政府和官僚地主集團的手中,國家財政、糧食儲備都很豐富,看上去國強了,其實這個國家內部已經長了膿了,只是還沒發出來而已。這種局面也容易讓皇帝誤判形勢,作出錯誤判斷。隋煬帝恐怕也是認為自己國家很強大才那麼不愛惜民力,不僅進行開運河等等工程,還多次發動遼東戰爭,卻不知道民間已經很困窘,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衡才造成隋末諸多問題。當然也正是因為隋朝自文帝開始就一直準備征伐遼東,所以極為重視儲藏糧食,造成糧食儲備很豐富。


烽火野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甭管是亂世還是盛世,糧食都不能缺了。亂世缺了糧食拿黃金換口吃的富人大有人在,盛世缺了糧食更可悲,大好河山亡國也是難免。

隋末到底有多少糧食

我們拿隋朝和唐朝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隋朝真的很富。

隋煬帝時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而唐朝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墾田地1430萬頃。

隋煬帝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而唐朝還是到了唐玄宗時期才達到。

可見隋唐的國力差距有多大。

隋朝在各地都建有糧倉,像興洛倉、回洛倉、長平倉等等好多大型糧倉,糧食存儲都達到了百萬石。

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和李世民說:“西京府庫,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而這一年,距離隋滅已有20個年頭了。

在《資治通鑑》裡,有一段對話是唐高宗李治和戶部尚書高履行討論人口和糧食的。

李治問高履行國家人口相較去年增長了多少,高履行說人口增長和往年一樣,都在15萬戶。

李治又問那國家現在一共多少戶,高履行說有380戶。

然後李治就扒著手指頭算了半天,那他老子二十多年前登基時全國人口只有20萬戶。

李治又問那隋朝開國時有多少戶,高履行說有870戶。

李治又問那當時生產的糧食有多少,高履行再回,當時的糧食夠870戶吃50年的。

當然糧食是儲存不了這麼多年的,但隋朝當年的富餘卻實實在在有這麼多。

隋朝滅亡的秘密在於太摳門

通常在我們的認知中,只有國家羸弱,才更容易出門,比如明末饑民造反,就是因為國家財政崩潰,百姓實在沒得吃。

可是隋朝不是這樣,都夠李世民狂吃幾十年的了,國家富足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國富民窮,國強民弱。

國家把大量的糧食一股腦塞到了糧倉裡放著,卻任由百姓貧困潦倒,積貧積弱,最終導致百姓暴動,給了李淵這些人機會。

就拿劉武周來說,他是當地的大財主,還是朝廷的校尉, 他起來造反當皇帝雖然不是為了百姓,但他喊的口號卻也沒錯。

劉武周說:“今百姓飢餓,死人相枕於野,王府尹閉倉不恤,豈憂百姓之意乎?”

寧可餓死百姓,也不捨得開倉放糧。

這就是國富民窮。

瓦崗寨李密之所以向翟讓建議攻打洛口倉,就是要用糧食換人心。隋朝不給你的糧食,瓦崗寨給。

隋朝有糧不放,最終只能是資助民眾暴動。

其實那些管理糧倉的官吏,也想放糧。可是要放糧,那得皇帝批准才行。但是很顯然,隋煬帝當時已經顧不上這些了,他已經像鴕鳥一樣躲到溫柔鄉打最後一炮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