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關心:寫給家有抑鬱症孩子的爸爸媽媽們

這幾天有很多人私信我,或焦急或擔憂,或悔恨或悲傷,面對家裡那個抑鬱症的孩子,他們手足無措。

我家孩子得了抑鬱症,怎麼治癒呢?

總有人這樣問我。

如果我真能隔著屏幕三兩句教給你一個立刻見效的方法,你會膜拜並喊我神醫嗎?這樣的神醫真的存在嗎?

別逗了,如果你真的相信我有這般神力,只能說你還是個不成熟的大人。你尚且這麼天真可愛,更別說你的孩子了。

學會關心:寫給家有抑鬱症孩子的爸爸媽媽們

一 識別孩子是不是真的抑鬱症

青春期逆反≠抑鬱症

小時候孩子話特別多,怎麼長大了就不愛和我們交流呢?總是一個人,沉默著回家、讀書、作業,問什麼話也不說,也不知道在學校是不是不開心。孩子怕不是抑鬱症吧?

大概率不是。

青春期(12歲開始)是非常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孩子身體、心理發生巨大變化,第二性徵發育加上自我意識覺醒,他/她勢必與父母、與社會的關係有所改變。

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不代表不願意和同學、好朋友說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興趣愛好,不代表不願意和現實中的朋友、網絡上的朋友交流興趣愛好。

只有以前喜歡的東西突然變得不喜歡,興趣愛好都喪失了,才有抑鬱症的可能。孩子還對世界保有非常大的熱情與興趣,他/她能夠分辨喜歡與討厭,對討厭的事情沉默,是正常的反應。

抑鬱症具體詳細的辨別方式還有另外兩個指標,可以在我昨天的文章中查詢對照辨別,限於篇幅這裡不能展開。

學會關心:寫給家有抑鬱症孩子的爸爸媽媽們

避免醫生下診斷帶來的二次傷害

西方心理諮詢行業從業者遠遠大於中國,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身體健康,即便如此,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仍舊供不應求。有研究稱中國抑鬱症患者就診人數不足真實患病人數的1/4,所以每天心理醫生都抱著“多診治一個病人就是多為一個人減輕一份痛苦”的想法。

這就造成一個現象,問診心理疾病就像門診看病一樣,不到15分鐘“下一位”。15分鐘,根本不足以瞭解一個人真實的心理狀況。不同於生理疾病症狀明顯,心理問題顯現的症狀背後並不一一對應心理疾病。比如“情緒低落”這個症狀,可能是抑鬱傾向,可能是抑鬱症,也可能是雙向情感障礙的抑鬱相發作,更別提正常人在遇到壓力來臨、車禍天災、家庭變故時都有可能情緒低落了。快速診斷,造成現在一大批心理亞健康誤診抑鬱症,應該就醫的沒有得到醫治,不是真正抑鬱症的孩子們卻被草率地貼上標籤。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區分孩子究竟是不是抑鬱症,青春期心理問題複雜多樣,一個不留心會因亂貼標籤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學會關心:寫給家有抑鬱症孩子的爸爸媽媽們

二 怎麼樣才算是關心孩子的心理

你關心世界,我只關心你?

孩子正處在身心疾速發展的時期,他/她不斷學習,瞭解、理解整個世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困惑、矛盾接踵而至,幼小的心靈不知道怎麼解決,逃避是祖傳留下來的本能反應,可它不應該成為面對所有事情的唯一解決辦法。

孩子多麼希望身邊有人能給予自己真正的幫助啊!不是衣食住行,而是真正的內心世界。孩子多麼希望身邊有人能賦予自己力量啊!當內在自我忍不住選擇逃避時,能有人告訴自己,站起來,你很強大。

父母本應做孩子身邊這樣的人。

可是有多少家長,除了吃喝、學習,和孩子沒什麼別的話題聊。孩子有時候還會把新鮮的東西帶進家庭,好玩的、好吃的,總歸都是自己喜歡的。父母卻死氣沉沉,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上班、下班、做飯、嘮叨孩子......真想和父母聊一聊這些啊!可一想到會被否定、嘲笑,甚至侮辱,就再也不想說什麼了。

爸爸媽媽,我關心整個世界,可你怎麼看不見世界,只看得見我呢?你們自己的世界在哪裡呢?我也希望你們可以關心世界,不要只關心我。

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你在幹嘛?讀小說?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馬上就要中考還有時間讀小說?

可我真的喜歡這本書啊,爸爸。

你在幹嘛?打遊戲?玩物喪志,把手機還給我!

可我真的想和朋友打完這一局啊,媽媽。

沒有人聽得到,沒有人聽得懂,孩子內心的呼喚被殘暴地壓制了。

我知道,作為家長,確實希望孩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學習,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能自己做好,可是我想告訴你,你提要求的方法錯了。

讓我們來換一換。

孩子,今天週末你一直沒有起床在床上讀小說,我很不開心,因為我覺得讀小說會耽誤你學習的時間,你可以稍微想一些辦法控制讀小說的時間嗎?

孩子,今天已經是第五次我看到你打遊戲,我很生氣,因為我覺得打遊戲對視力不好,我也覺得沉迷遊戲會讓人逃避現實,你可以同我商定一下游戲時長嗎?

第一步,描述事實。

第二步,表達感受。

第三步,說出理由。

第四步,提出要求。

在這過程中,避免指責,不要翻舊賬,控制內心全部的情緒,做一個理智表達的人,將你的想法、要求如實地說出來。這樣的溝通方法,可以讓你自己體會到內心深處的需求,而不是在混沌中與孩子兩敗俱傷。

關心孩子,不是照顧、過問孩子的飲食起居就是關心。我們更應該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聽聽孩子在說什麼,有什麼不敢說出口的話。想要聽得懂孩子,得要先聽得懂自己。

真心,都可以被聽見。孩子也能聽得見。

學會關心:寫給家有抑鬱症孩子的爸爸媽媽們

這種溝通方式又被稱作“非暴力溝通”,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解讀,如果你有興趣,可以點擊關注,持續學習今天怎樣做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