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的人錯在哪裡?

用戶417564574096


南轅北轍的人錯在哪裡?

南轅北轍的人,主要是錯在心裡定位,其次錯在不明方向,再次錯在孤傲自信,又次錯在不聽良言規勸。

最終導致一錯再錯,錯上加錯,鑄成不可挽回的惡果和結局。

《南轅北轍》這是一個成語故事。

故事出自《戰國策,魏第四》魏國要出兵進攻邯鄲,謀士講了這個故事,來規勸帝王不要盲目用兵,會導致一項認為宏大高遠的目標難以實現,既是統一各國。

最終君王採納了他的意見,偃旗息兵,強國養民,延續治國安邦正道。

答完題根據題意多說幾句,現在世界正在經受人類歷史上最嚴酷的新冠疫情挑戰,某個世界級超一流強國,其拙劣的行徑正是《南轅北轍》。主要當權人物說話不負責任,不把全部精力放在消滅新冠疫情上面,不以救助百姓的生命健康為宗旨,大搞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漫無目的,強詞奪理的狂妄言行,後果是導致新冠疫情失控,確診感染數字直線衝高,無辜百姓大量死亡。

這就是2020年新式現實版的《南轅北轍》。

野駱駝2020年4月10號

🍃🎄🌲

🌴🌾🐫





野駱駝9777


《南轅北轍》出自於《戰國策·魏策四》,戰國時,魏王想攻打邯鄲,一個叫季梁的人聽說這件事後,就進諫魏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在路上遇見了一個人,正在面朝北面駕著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去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很精良。’我說:‘你的馬雖然很精良,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路費很多。’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馬伕善於駕車。’這幾個條件越是好,就離楚國越遠了。大王的行動是想成為霸王,舉止是想取信於天下。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有好的名聲。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您)距離稱王的事業就越來越遠了。這就好像到楚國卻向北走一樣。

我們知道,《南轅北轍》裡的主人公並不存在,現實中不會有那樣的“傻子”,至於有人拿地球是圓的為他辯護,更是笑談,他的馬能越過太平洋嗎?但季梁講這個故事是有目的的,就是勸諫魏王在治國方面不要走錯了路,要好好發展國力,以德服眾,不要以武逞強,失去了信義,導致眾叛親離。

這個故事對我們有很強的警示意義。因為我們經常會做一些勞而無功的事情。就像影視劇裡某些人練功走火入魔一樣,下了非常大功夫,苦撐幾十年,卻因為練錯了“劇本”,把身體給“廢了”,還比如某些人為了養生,就亂吃補藥,結果傷了身體,有些人為了不讓兒女輸在起跑線上,從幾歲開始就給兒女“拔苗助長”,又是逼著認字又是請家教,買學習機,上輔導班等等,最後培養出一個高分低能兒。

所以,為了不讓我們的一腔心血付諸東流,凡事都要走對路。因為生命太短暫了,有時我們輸不起,雖然“失敗是成功之母”,畢竟成功才是我們的最終追求。俗話說“旁觀者清”,有時我們陷入了迷途,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這是要多聽聽別人的建議,切忌盲目自大,剛愎自用,當然也不能亂了分寸,完全跟著別人的“指揮棒”起舞。

再舉個例子,比如老師講課,有的老師一堂課講的口乾舌燥,嗓子沙啞,唾沫星子橫飛,效果卻並不理想,而有的老師則壓縮了老師的講授時間,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自己探究,思考,既減輕了老師工作量,又充分挖掘了學生潛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們的工作方法與奮鬥目的保持一致,才能儘可能增大成功的幾率。這能使我們不走彎路,或者少走彎路,最合理的優化自己的人生資源。


綠葉小杏


南轅北轍的典故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要根據自己的目標選對方向。選對了方向,通過自己的努力才可能到達目標。如果一開始方向就選錯了,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到達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