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為了實現“為大唐王朝鞠躬盡瘁,馬革裹屍而還的宿命”,拼搏一生,最終在唐朝的歷史,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在《舊唐書》中記載了李世民的感慨: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薛仁貴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據說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的六世孫。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隋末農民起義

薛仁貴出生後,正是瓦崗軍崛起之時。薛家本是名將之家,家族雄厚,卻因其父親薛軌早逝,而家道開始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並且以種田為業。薛仁貴不甘於此,竟突發奇想,他準備用遷葬先輩墳墓的方式,以期改變現存的生活方式。好在他的妻子柳氏當時制止了他,並說:“卿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意思是你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你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

於是薛仁貴聽從了他妻子的建議,去拜見將軍張士貴,自此步入軍旅,開始了他戎馬一生的軍旅生涯。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薛仁貴徵東

小荷才露尖尖頭

貞觀十九年(645年)三月,“32歲高齡”的薛仁貴,參軍後成為了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士貴手下的一名大頭兵。也算是他機遇很好,在唐太宗一次親征的遼東安地戰場上,當時有一名高級將領“劉君邛”被高句麗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在此危難時刻,他想到,這不正是我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我必須博一下,於是他單槍匹馬、白袍掛身、衝殺敵陣、一刀落下,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其首級懸掛於馬上。如此威武的斬將行為,使得敵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也獲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從此名揚軍中。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薛仁貴白袍加身

同年四月,唐太宗李世民與擁有25萬人的高句麗軍隊在安市城外排開陣勢,李世民站在土山上親自督戰。如此好的表現機會,當時還是一個“火頭軍”的薛仁貴想到這仗就是我的成名之戰。於是,薛仁貴身披白色戰甲、手持方天畫戟、腰掛兩張長弓,一馬當先、大呼一聲、衝入敵陣、所向披靡,致使唐軍大勝。李世民看到此處,心中大喜,忙詢問身邊的人說“身穿白甲的勇士是誰”,得到答案後,方知此人名叫薛仁貴。(李世民—我的應夢賢臣:白袍小將)

戰後,李世民特意召見當時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並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升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並讚歎道:“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李世民接見薛仁貴

君臣之禮短暫後的離別

薛仁貴與李世民的君臣之禮,也僅僅維持了四年,不過戰功赫赫的他,也被提拔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宮城玄武門。

永徽五年(654年)夏,唐高宗李治巡幸萬年宮,薛仁貴擔任護駕之職,有一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衝至萬年宮北門(也稱玄武門),其他守衛將士四處奔逃,完全不顧身在皇宮的李治,薛仁貴知道後憤怒道:“哪裡有天子情況緊急,宿衛之人怕死逃跑的?”他冒死大敲宮門,大聲呼救,最後成功救了李治,李治感恩道:“幸虧有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知道你是真正的忠臣啊。”於是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三箭定天山”的傳奇

顯慶三到四年,薛仁貴再次披掛上陣,征討高句麗國。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隊,斬首三千餘級。隨後與高句麗大戰於橫山、石城,“仁貴匹馬先入,莫不應弦而倒。”不久之後,薛仁貴越戰越勇,又率軍抓獲契丹王及諸首領。

而薛仁貴的傳奇之戰“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曾經歸附於大唐的回紇首領、瀚海都督婆閏去世。接任者是漠北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反叛唐朝,意圖割據自立。此時已經成為武衛將軍的薛仁貴受命領軍,輔佐主將鄭仁泰赴天山(阿爾泰山)平叛。出征之前,唐高宗李治為大軍踐行,席間薛仁貴揚弓直射貫穿五層鎧甲,滿座皆驚,高宗為其賜甲壯行。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抗衡,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不亂,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大敗九姓鐵勒,並城市追擊,收戰俘將領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從此,九姓鐵勒衰敗,不再為邊患。

之後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勣合力收服高句麗。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薛仁貴“兵敗大非川”

兵敗大非川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為了打擊吐蕃和光復吐谷渾,出動五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薛仁貴率軍先行,擊破吐蕃,斬獲略盡,收穫其牛羊等萬餘頭,回軍至烏海城,以待後援。郭待封傲慢,不聽從薛仁貴之命,領著糧草輜重等緩緩前行。等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吐蕃二十餘萬大軍來救烏海,進擊郭待封軍,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進攻唐軍,唐軍不敵,大敗。薛仁貴無奈,只好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才得以退軍,然而吐谷渾自此淪陷。薛仁貴嘆息說:“

今年歲在庚午,軍行逆歲,鄧艾所以死於蜀,吾知所以敗也。”因為戰敗,薛仁貴被革職除名為平民。

此一戰是薛仁貴名將生涯的最大恥辱。

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長歌入漢山,為何連國公都沒被封過?

大唐薛仁貴衣冠冢

一代名將終落幕

公元683年薛仁貴去世,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薛帥的傳奇的一生結束了。

然而,這樣一個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將士也因失敗被貶為一介平民,這也成為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失敗的經歷。這或許就是他無緣“國公”尊稱的原因吧,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