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解讀,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來源百度百科。

你如何解讀,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在前兩章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什麼中庸思想,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天第三章的學習只有一句話:“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雖然只有這一句話,但是可別小看了它,縱觀中庸全篇,沒有找到其他的連用兩個感嘆句的話,可見這句話對於《中庸》的地位之重。

你如何解讀,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其至矣乎!至,意思是是極點,最高,也就是中庸是最高的德行,蕅益大師曾也曾在批註中說:”中庸是大本達道,所以為至“那麼大本又是什麼?大本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自性,大根本。那麼何為達道?達道就是指通往自性的那道路。所以就是說通往自性的那條道路,中庸是大根本。可見中庸之道乃是這世間的最高道德。

你如何解讀,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民鮮能久矣!我看好多人對它的解讀是,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而我個人見解”久“,不是指時間的很久了,而是作動詞來講,意思就是大家很少有人能對中庸之道堅持很久,因為第一節我就說過,中庸即中和,那麼何為中和?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則,遵循自己的本性做事,不能因為外在的利益驅使而遺失本性。而往往在許多人的人生之路上,受外界利益驅使而放棄堅守本心,摒棄中庸之道。

你如何解讀,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吾所謂中庸之道,而非程頤說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亦非朱熹說的:“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即凡事求其兩者之間,既不偏左,也不偏右。那麼在就會讓人聯想到中庸之道就是取其中間,展現在數學幾何上就是中間點,不偏不倚難免使中庸庸俗化了不少。

你如何解讀,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另外還有好多人認為中庸的解釋源於:《論語》中有這麼一段非常著名的對話——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句話,為後世許多人解讀什麼叫中庸,也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據。所以,人們紛紛都把不偏不倚解讀為中庸,而不偏不倚之道,解讀為中庸之道。

你如何解讀,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而在我看來,中庸之道沒有那麼複雜化,我認為中庸之道是任何人都能達成的道,只要他不受外界利益所誘惑,遵守本心的原則,就能達到”中和“,就能成為聖者賢人,而這就是最高品德,然而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能夠遵守自己本心做事情的人少之又少,多少都會被外界所影響,故

”民鮮能久矣“

碼字不易,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原創作者:國學風雲會

喜歡作者的,別忘了動一動小手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