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大家都知道俗語是老百姓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經驗智慧的總結,在古代是非常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且其中很多俗語即便是在今天依然受益無窮。這些俗語不僅詼諧幽默,而且讓人受益無窮,不如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都不陌生,但其實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知道的人就沒有那麼多了。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我們作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是名副其實的,尤其是在古代,禮法的重要小則關係個人生死,大則關乎國家存亡,但是由於過度的禮教卻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也制約了社會的進步。雖然如今禮法組建演變成了禮儀禮貌,但華夏子孫心中的君子之風可從未消失。在古代,這種君子之風體現的淋漓盡致,題目中那句“男女授受不親”便是最好的體現。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這句話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是非常的直白,但真要說出個所以然的人不多。尤其是現在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也很少聽到了,意思說的是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更不能直接交談,在古代這種思想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在春秋之前,這種思想還並未盛行,隨著社會體制的改變,宗法制度的形成,女從男的思想開始形成,後隨著貴族一夫多妻制度的盛行,各種禮法的約束也開始盛行了起來,這種制度在程朱理學興起的宋朝尤為嚴重。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這句話的出處最早見於《孟子》一書,而孟子說此話的時候還有一句更加經典,由於前半句更加貼近生活所以往往忽落了後半句。後半句說的是“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的含義也非常的深刻,這還得從孟子當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當時有一個叫淳于鬢的齊國人精於辯論,有一天便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嗎?”孟子回答是,他又問“那嫂子掉進水裡我能用手去救她嗎?”,孟子回答,原話是“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看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了以前人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妻子和母親掉進水裡,先救誰?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是辯者設的圈套,說的直白點就是“槓精”,我們往往太過於問題的本身而忽略了答案,按孟子的話,權也,也就是說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變通。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代還有很多類似的辯者,最著名的莫過於“白馬非馬”的傳奇故事了,白馬到底是不是馬還得看站在什麼角度,單純的辯論白馬是不是馬就已經輸給了發問的人了。可見古人的智慧並非侷限於那些經史子集等略顯乏味的高談闊論,而這些別開生面的故事卻更能體現古人妙趣橫生的生活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