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朝鮮戰爭結束剛剛兩年,美國又馬不停蹄奔赴中南半島。好容易休兵止戈,本應閉關恢復元氣,美國為何如此“不辭辛勞”?

這要從法屬印支殖民地(含越南、老撾、柬埔寨)說起,二戰中該殖民地被日軍侵佔,戰後法國迴歸試圖恢復對該地區的統治,結果在越南抗法戰爭中敗北。

1954年日內瓦會議各國商定,印支停火,以北緯17度線為南北越停火線,法國殖民統治至此終結。

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和平當然是好事,可是美國很著急,時值美蘇冷戰期,如果法國退出印支地區,蘇聯將趁機介入,必會在中南半島掀起紅色浪潮。在美國眼中,意識形態的爭奪是件頂頂要緊的事。

因此從1955年起,美國開始扶植南越親美政權,試圖遏制該地區赤化勢頭。哪知一步錯步步錯,從此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從1955年到1975年,一陷就是20年。

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由此提出一個問題,美國在朝鮮和越南同樣是不遺餘力深度介入,為何朝鮮戰爭3年結束,而越戰一打就是20年?

兩場戰爭過程不同

朝鮮戰爭從一開始就進入高潮,乾淨利落五次戰役打下來,把原本趾高氣揚的美聯軍趕回38度線以南。自知沒有勝算的美聯軍只能接受現實,坐回談判桌前。況且美國的核心利益在歐洲,沒必要把家底都扔到朝鮮戰場。

越南的情況大不相同,明面上的對手只有北越部隊,和當年志願軍的實力相差甚遠,因此美國得以“小火慢燉從容應對”。

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越戰隨著事態變化和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從1955到1960年,美國主要是支持南越政權,達到遏制打壓赤化擴散的目的。

1961~1964年,美國逐漸加大介入力度,派出軍事顧問及小規模部隊,秘密開展軍事行動。美國也不想把事搞大,以免引來周邊大國關注,誰知怕啥來啥,北越同陣營國家也介入進來,使得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事情還是鬧大了,1965~1968年是美軍直接參戰階段,既然已經撕破臉那就不裝了,頂峰時期美國在越南投入了50餘萬軍隊。這也是越戰中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在此期間美軍共出動30餘萬架次戰機轟炸北越目標。

1969~1975年,隨著反戰行動的擴大化以及國際輿論聲討,面臨極大壓力的美國開始通過和談解決越南問題,該階段大體是美軍逐步撤出的過程,1975年越南完成統一。

由上可見,美國對越南的介入是由淺及深再由深及淺,最終脫離的過程,並非押上所有籌碼孤注一擲,從而使越戰進程大為延長。

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戰爭形式不同

朝鮮戰場多為大兵團對抗,規模和烈度都相當巨大,對於國力的損耗也是如此,即如美國之強大,也難以承擔。而對手的實力也令美國意識到,儘早結束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越戰從本質上更像一場“維持治安行動”,美國的目的是遏制赤化驅逐越共。對手主要以游擊隊形式存在,這注定其規模有限但戰鬥頻次極高。

游擊隊的隱蔽遊動特性,也使美軍難點在於“發現”對手,他們只能派出小分隊鑽進密林,或是通過空中優勢進行打擊,這是一場“螞蟻啃骨頭”式的消耗戰。

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北緯17度線

朝鮮戰爭和越戰是存在因果關係的,在朝鮮美軍自認天下無敵,敢於突破38度線,但後果也是不忍直視的。

在越南,美軍明顯接受了上次的教訓,總體上顯得較為剋制,再不敢輕越雷池,北緯17度線將美軍牢牢“焊”在了越南南部。

北越則不同,他們可以進入南方打游擊,或是在南越發展和建立大批南越抵抗力量。

由此出現以下一幕,北越不用擔心後方安全,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美軍,而美軍卻在遍地越共遊擊隊的打擊下無所遁形。美軍:這仗打得憋屈啊!

都有美國參與,為何朝鮮戰爭三年結束而越戰卻拖了二十年?

朝鮮戰爭和越戰都是反侵略戰爭,但過程和形式大相徑庭,由此導致兩者在時間上的巨大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