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泰順目前擁有1項世遺、6項國遺、15項省遺、102項市遺、172項縣遺項目,合計非遺項目296項;國家級傳承人6人,省級24人,市級65人,縣級265人,合計360人。其中“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順還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浙江省第一批傳統戲劇之鄉”“第二批浙江省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點”“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點縣”“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試點縣”等。

1.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屬傳統技藝類別。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系以傳承人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認知體系為基礎,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構築成非常穩固拱架橋樑的技藝體系。造橋時用小杆件編織形式,均用榫卯式結構,不用寸釘片鐵,超越木材本身長度限制,實現大跨度拱形結構,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建築樣式。木拱廊橋以其獨特編木結構,科學地解決受力問題,歷經千年風雨保存至今,設計上既考慮功能之完備,又兼顧外觀造型之美感,更在橋面架設富有地方特色的廊屋,代表一種獨特的技藝。該技藝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作。

2.藥發木偶戲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屬傳統戲劇類別。以燃放形似瓊花的煙花推動木偶表演,民間稱“瓊花木偶”。泰順境內藥發木偶戲可上溯至南宋藥發傀儡,將製作好的木偶和煙花一起組裝在一根長約15米的竹竿上,一“樹”裝13盤或15盤不等,最多可裝21盤。燃放時將組裝“花樹”抬到現場豎起並固定,點上引線後逐盤由下而上燃放表演。藥發木偶戲經常在廟會、祭祀、民間節日等慶典活動表演。表演時,利用火藥衝力,將戲曲人物造型混合於煙花之中,焰光中木偶栩栩如生,凌空飛舞,做出旋轉、翻滾、竄越等動作,觀眾人山人海,場面十分活躍。2006年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提線木偶戲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屬傳統戲劇類別。提線木偶戲也是一種極具泰順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古稱“傀儡戲”,始於南宋,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泰順木偶戲班至清末多達120多班,在頭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飾裝扮諸方面均獨具一格。泰順提線木偶戲題材豐富,有傳統劇、現代戲與兒童劇。演出風格多樣,提線水平精湛,表演細膩逼真,勾、挑、提、拉,雙手並用,吹、拉、彈、唱,一併俱佳。唱腔以亂彈為主,兼唱崑劇、和調(京劇)與高腔。2007年,提線木偶戲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碇步龍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屬民間舞蹈類別。始創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仕陽鎮朝陽村《林氏族譜》記載:林氏裔孫為慶祝早陽村林氏宗祠落成,突發奇想首創在碇步上舞龍燈,以慶大典。至今已有二百200多年曆史。道具用竹篾編成圓形籠子,籠外蒙以布匹並繪上龍鱗圖案,節節相連,每節均裝有木手柄用來把持。表演時,演員要有持久耐力,熟練技巧,還要步伐一致,敏捷穩定。龍舞從“開龍門”到“關龍門”,有“圓臺”“龍菊花”“四角交井”“龍咬尾”“龍洗段”等60多套動作。2009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畲族民歌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屬傳統音樂類別。明萬曆三年(1575年),畲族遷入泰順,畲族民歌從此在山區落地紮根。主要形式以“對歌”(俗稱“盤歌”)應景。每逢婚嫁喜慶,或有客自遠方來,畲民們就聚攏灶房或廳堂對歌,以歌對話,以歌會友,以歌傳情。歌曲題材多式多樣,見物唱物,見人唱人,即興編唱。泰順畲族民歌於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木偶頭雕刻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屬傳統美術類別。南宋末年自杭州傳入。木偶頭用樟木或紋質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其造型特點是在頭像比例基礎上加以誇張和變形,形象天然俊美,生、旦、淨、末、醜;忠、奸、賢、愚各具個性,雕刻精細簡練,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多姿,其造型和雕刻技法,明清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順木偶頭造型從傳統15種增加到180多種,臉譜近300種,在繼承傳統基礎上不斷髮展,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造型藝術,為國內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實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曾被浙江、廣東等省級博物館收藏,並應邀赴臺灣、澳門等地區和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展示。雕刻藝人以季桂芳、季天淵父女為代表。2009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爆料、投稿、合作請聯繫18758730495(670495)

微信號:18758730495

文化遺產在身邊系列圖錄三 ——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篇 世遺及國家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