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書院匾額還在嗎

東山書院匾額還在嗎

1954年曹國緯(右一)曹國經(左一)曹國英(中)三兄妹在東山書院匾額前合影。 周邦傑提供

張鉅林

溫州市區的中心公園建成於1930年,曾是溫州市內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唯一公園,是我們那一代小孩心目中的天堂,公園內的兒童樂園遠比現在迪斯尼樂園帶來的歡樂多。我上世紀五十年代常常與兄弟一起去中山公園,除了在公園中湖心亭假山岩中鑽山洞外,最喜歡到摩崖石刻處玩耍,看“磊落奇才”“氣如虹”等題刻,打聽這些是什麼字什麼意思,但主要是玩耍,有夥伴還調皮地把刻有“磊落奇才”的岩石當滑梯玩。

那時自然看到過還未倒塌的東山書院的完整山門,當然那時我根本不知這個東山書院是啥名堂,更不知跟溫州學術開創者、永嘉學派先驅王開祖設壇開講、傳道授業有關。我跟發小最喜歡玩的是攀越春草池上“小赤壁”上的特大藤蔓。記得有一根特大藤蔓在離地面3至4米高處,自然形成一個橫坐狀的座位,我等坐在上面盪鞦韆,非常愜意,常常流連忘返。這是中山公園給我一生中最印象深刻的快樂。

1958年全國發起全民“大鍊鋼鐵”運動,我當時剛剛進入溫州第五中學(今市區南站立交橋旁的溫州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黎明校區),是初一學生,當年10月,因修建高爐缺建築材料,學校要我們學生去找磚頭。我們就找到附近積穀山東山書院的倒塌山門處,發現了一塊青石板和一些殘破門磚,一起搬運到溫五中校園裡。這塊青石板上,單面刻有自右向左橫書的“東山書院”四字,為原東山書院山門橫楣上鑲嵌的青石雕刻。

如今回憶,我們運去的磚頭肯定已被用於建高爐,但刻字的青石匾額下落不詳,好像我1961年從學校畢業前,還曾見過此匾額,被扔在校園籬笆牆旁雜草中,無人問津,不過完整無缺。1964年,我到北京大學讀書,畢業後在北方工作,再無此石刻匾額信息,但它的命運一直牽掛在我心頭。

2015年,我參觀溫州教育史館時,看到一張有東山書院山門的照片。我一眼就認出來那熟悉的青石匾額,於是就跟史館的工作人員交談起照片裡山門匾額的去向。他告訴我,在建教育史館時,他們也已聽說了這個匾額的消息,並去了溫五中徵集,但卻沒有結果。2017年,我到溫五中辦事,特意想向校長反映匾額之事,不巧校長未碰到,只好向校長辦公室同志反映。校長辦公室同志說,她不瞭解這個情況,也沒聽說學校現在還保存著這塊石刻匾額,不過她會向領導彙報這事。後續的事情我就不清楚了。

2018年,我參加初中同學會,無意中談及1958年找磚搬石的故事。同在一桌聚餐的同學王興祥告訴我,他也是那次找磚搬石的參與者,只可惜時間久遠,已經記不得是誰提出去積穀山東山書院山門處找磚搬磚的,也記不得還有哪些同學參與,不過倒是記得當時沒有推車之類的工具,我們這些小孩子是手抱肩抬,將磚石搬運到五中的,估計人數不會少於七八個。

記到這裡,我突然頗有感慨,假若文物有知,文物有靈,在經歷一甲子(1958至今已經62年)顛沛流離之後能“完璧歸趙”,回到東山書院原址處,這對我們這些當年的無知青少年,將是莫大的安慰,因為我們那時五年制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才11週歲,確實無知,才會將文物拿去當“廢物利用”,幸虧陰差陽錯,匾額未被毀滅,在1958年逃過一劫。

今查閱資料,據清《光緒永嘉縣誌》,東山書院原來在華蓋山,是“雍正十年,巡道芮復傳移建於城東南積穀山麓”,即1732年,這件文物如果是清雍正十年(1732)東山書院移建現遺址時所刻,那麼至少已有288年,若是移用之前就有,那就更早了,不過即便是清代文物,也是彌足珍貴的。

不知道我們當初的無知,是不是客觀上保護了這件文物,因為1958年之後至今,如果這塊匾額還廢置在倒塌山門處的斷壁殘垣間,也許會遭受更多的損傷,甚至粉身碎骨,當然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完好保存。總之,願此文物還在人間,迴歸積穀山東山書院原址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