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學院派繪畫大師 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

Karl Pavlovich Briullov 1799-1852

俄國19世紀上半期學院派的代表大師

他在創作中追求理想化的美,

併力求使其接近古典美的標準。

俄國學院派繪畫大師 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卡爾·帕夫洛維奇·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 Portrait sisters AA and OA Shishmareva 1839


俄國學院派繪畫大師 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卡爾·帕夫洛維奇·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 Countess Sophia Bobrinskaya 1849


俄國學院派繪畫大師 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卡爾·帕夫洛維奇·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 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in a bower. 1851


俄國學院派繪畫大師 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卡爾·帕夫洛維奇·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拔士巴Beersheba 1832

布留洛夫在意大利留學期間創作的這幅作品著意在學習文藝復興傳統的同時,探索自己的表現方法,力圖在古典造型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光來加強造型表現力。

在這幅畫中,畫家將光投射在人體的中間部位,使人體產生透明的空氣感,這在傳統的意大利古典主義作品中是較難見的。

俄國學院派繪畫大師 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卡爾·帕夫洛維奇·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龐培的最後一天The Last Day of Pompeii 1830-33

畫中描繪了火山爆發的瞬間,天崩地裂,火山灰夾著岩漿如傾盆大雨一般從天而降,宏偉的建築即將潰崩,雕像將從屋頂傾落,喪魂落魄的人群忙於逃命,背景的火山噴發著閃電般的猙獰火焰,吞噬著周圍的一切。這充滿動勢的構圖、強烈的明暗光色對比、人物的痙攣性的動作、他們驚恐的神態及絕望的表情,都加強了畫中的悲劇性效果。

《龐貝的末日》完成於1833年,1834年在意大利米蘭展出時轟動了整個社會,爾後赴巴黎震動畫壇,最後回到彼得堡,表明俄羅斯美術的凱旋。普希金說它是“俄羅斯畫壇的初日”,果戈裡莊嚴宣稱它是世界性的創作,創作的思想“屬於我們世紀的最完善的趣味”。

俄國學院派繪畫大師 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卡爾·帕夫洛維奇·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iullov - The return of Pope Pius IX to Rome 18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