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之指数思维

格局之指数思维


注:小一在每一篇文章中都会运用一个或者多个思维模型。当然这些文章属于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多推论可能充满了本人的偏见,在这里只做思维方式的分享。



很多人都喜欢用“经验”去解决问题,但从未考虑并验证这个“经验”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 小一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 斯托利亚尔/前苏联


昨天话题结尾说到了“格局”,那么今天要分享的一个话题是关于提升格局思维的:指数(exponent)和对数(logarithm)(源自高一数学)


格局之指数思维

(指数函数图)


格局之指数思维

(对数函数图)


我想大部分人已经将这部分知识还给了高中的数学老师(小一没找到高中老师,否则我也还回去了),所以我也不会将数学知识再塞回给大家,不必担心,接下来的会很短很简单。


我们要讲的是,如何将指数和对数转化为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智慧,而不是做学术理论研究。我们甚至也不需要求解的那么准确,只要求一个模糊的正确即可(方向正确就行,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力要求事事精确到小数点后面128位,有那能力也没用)。


跳出线性与非线性思维这种简单的常用的二元思维,我们谈谈指数与对数思维。



对数的“费心那”定理


引用一个百度百科,觉得晦涩的直接跳过这段,看小一的演绎: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而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德国这位心理学家老费,他认为物理刺激和心理刺激是呈现对数的非线性关系的,名曰“费心那”定律(这是输入法的自然情感流露,表音不表意)。举个现实的例子并通俗点说,就是比如你看到外面打折促销,这个东西原本卖20万,然后现在降价到15万,你就感觉便宜了不少。如果这个房子原本卖120万,然后降价到115万你还是感觉很贵,非得多降价一些比如100万左右你才感觉到便宜了点(相对而言),小一大概画个图看哈子吧。

格局之指数思维

解释一下吧,x轴(刺激强度)越大,差异也需要越大才能让y轴(感受)有类似的感觉(相等的A区域)。简言之,购买者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更多的取决于变化的百分比,而非变化的绝对值 。


不仅仅是对价格的感知,对听力的感知以及大脑的运算,体能的锻炼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老费说包括了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


注意:这个是现象的总结,而不是绝对的定律。我们不做学术研究,只提取对我们工作和生活有帮助的智慧。如果你想进阶学习,请查找史蒂文斯幂率,这个在实际应用中更多:比如显示器光线的研究等。



现实中的指数实例


那么指数有什么实例呢?

指数的实例实际也非常多,典型的就是细菌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巴菲特的财富增值等。

格局之指数思维

(人口增长曲线)


格局之指数思维

(巴菲特财富增值曲线)

  • 目前正在发生深远意义的是:物流行业的增长、知识的增长、大数据的增长、以及物联网设备的增长、芯片制造业的增长、通信设备的增长。
  • 未来将要发生的增长:机器人的增长,以及更多门类的增长。



那么说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呢?


在日常生活中,本金和利息属于线性关系,即为了赚取更多利息就要提高本金量;知识和时间通常也是线性关系,即投入时间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是越多。商品和生产通常也是线性关系,即投入原料越多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越多。我为什么要说通常呢?因为在一定范围以内那是线性的,比如五年、十年,但如果三十年呢、五十年呢?量变产生质变是需要时间的。


题外话:你百度搜索指数型思维,大多数人会让你投资指数基金,和指数思维可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画图解释日常怎么用吧,这里将线性思维作为参照物入图:

格局之指数思维

(指数选手与对数选手15年内的表现)

如上图,我们引入时间轴t,以年为单位,引入成绩轴e。我们只把视角放在0-1年这个空间里试试,具有对数思维的人会起飞非常快,一骑绝尘。而具有指数思维的人基本上没动静,上升幅度非常小。这时候具有指数思维的人就是笨蛋,他们会承受非常大的打击、外界的压力、内心的波澜,大多数人坚持一件事超不了一年。如下图:

格局之指数思维

(指数选手与对数选手12个月内的表现)


之后,我们将视角放大至1-5年,具有对数思维的人的成绩已经是具有指数思维的人的7倍。这时候,可能就不会有人坚持了,毕竟5年太久了,人生能有几个5年,对吧?对个毛线球,承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理想?


紧接着,我们将视角放大到10年,这时候对数选手领先指数选手一倍。换句话说,从第8年到第10年,指数思维用了2年把自身成绩翻了一倍。这时候才是指数思维的起飞时刻。紧接着,又用了2年将过去10年的成绩翻了一倍。而对数思维用了2年走了过去半年的成绩,正式进入慢增长期。


然后接下来,在第12年半的时候,指数和对数的成绩相遇,之后指数将对数甩到后面,指数才刚开始表演,对数就不行了。



通过指数和对数的表演,我们能总结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呢?

一、多做指数型的事情,少做对数型的事情;

二、把眼光放到20年去看问题,至少不能低于5年,否则结果具有迷惑性;

三、别空谈格局,格局讲求策略;

四、这个留给读者,你们觉得人生中那些事情是指数型的呢?


坚持看小一的文章也属于指数型的事情,这将对你的人生有巨大的帮助,这也是这个公众号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