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親人得了焦慮症,我該怎麼辦?

如果親人得了焦慮症,我該怎麼辦?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幫助有心理困惑的來訪者解決問題,我還面臨著另外一個群體,他們同樣有很強的諮詢動機,下面摘錄一個常見問題的解答。

問:家人得了焦慮症,反覆勸說都不能讓他安心,感覺自己很無力。面對焦慮的家人,我該怎麼辦?

答:1.首要任務,學習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避免你也被捲入焦慮。情緒具有感染性,和焦慮的人在一起,你不免也會受到其情緒的影響。比如你看到他愁苦的面容,就會為他感到擔憂,或者他焦慮的思維方式,也會與你起衝突。他認為現在必須解決的問題,在你看來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打破現在安寧的享受片刻,可是他為什麼就這麼“軸”呢?只是思維方式的衝突。衝突必然引起情緒張力,讓你也捲進去。所以,為了避免受到焦慮者的情緒影響,你首先要能夠自我調節情緒。否則,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難以幫助到他,而且自己也會被消極影響。

如果親人得了焦慮症,我該怎麼辦?

2.理解焦慮。焦慮遍佈在生活的每個場景中,每個人都會有,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它是具備功能性的。如果沒有焦慮情緒,人將無法在這個社會生存。焦慮就像被開水燙到時的疼痛一樣,讓你及時避免傷害源,保障你的生存安全。這種焦慮,我們稱為現實性焦慮。它具備適應功能,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追求進步。但是,如果焦慮過了頭,與現實處境不相匹配,除了出現情緒上過度的緊張不安,還出現頭暈腦脹、身體發抖、心跳過快等生理表現,這時候的焦慮稱之為病理性焦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焦慮症狀,當焦慮症狀達到一定的標準,比如說影響了你的學習和工作等社會功能、出現的時間太久了,則構成了焦慮症的疾病診斷。此時需要專業人員的干預,必要時服用抗焦慮藥物。

3.理解病人的痛苦。首先,我們要知道焦慮是多種因素引起的,除了遺傳因素及生理狀態外,我們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包括看待童年經歷的態度、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尋找等。對於焦慮者而言,這些改變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其次,自我調節焦慮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在理解自我,謀求幸福的過程。自我調節應對焦慮,本質上是在改變自我。這些,都註定自我調節應對焦慮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我們應該給予焦慮者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但是當你或者是焦慮者開始有了這個意識,非常好,就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如果親人得了焦慮症,我該怎麼辦?

4.積極鼓勵他尋求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醫生的幫助。焦慮,特別是病理性焦慮,比如出現心慌、坐立不安、恐懼、瀕死感等明顯症狀,需要尋找精神科醫生的幫助。有的時候,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藥物,能對焦慮症狀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短期內較快地緩解症狀,為自我調節贏得時間,也緩解焦慮帶來的痛苦。

5.幫助焦慮病人一起實施治療或者自我調節。病人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鼓勵、耐心和寬容。有些自我調節方法,需要家人的配合,比如實施系統脫敏的行為療法,有時候需要家人陪同,給予安全感,幫助放鬆去適應焦慮的場景。同時,陪伴一起運動,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干預焦慮方法。

如果親人得了焦慮症,我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