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為什麼要死守基輔?

用戶6448253148635


1941年7月到9月,在烏克蘭西南部發生了一場重大的保衛戰——基輔保衛戰。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的包圍戰。據統計有655000蘇聯紅軍被俘虜。

在西方,有許多歷史學者表示,導致這場烏克蘭左岸最大保衛戰的罪魁禍首就是當時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其最終結論是什麼呢?那就是斯大林聽信了葉廖緬科中將對他提出的“粉碎古德里安惡棍”保證,這才造成了斯大林在最後時刻都沒有答應允許部隊撤出基輔,以至於造成了這一重大歷史保衛戰。

其實早於1941年7月底,時任蘇聯軍的總參謀長朱可夫就斷言:只有當德軍消除了蘇軍西南方面對德軍側翼威脅後,才能對莫斯科進行攻勢,朱可夫將這一判斷於7月29日上報給最高統帥斯大林。朱可夫強烈要求,加強中央方向的防守,使得能夠策應北面的基爾波偌斯的西南方面軍。同時,朱可夫將軍還要求,將基爾波偌斯從基輔撤出,然後到第聶伯河東岸構築防線。但是斯大林沒有認為這是個很好的主意,他認為假如這樣做了是對民眾的情緒造成恐慌的影響。

還有一點,斯大林對英法兩國的援助寄予了厚望。

斯大林不能準確判斷敵情,分析敵我態勢,對不是科班出身的下屬所提出來的建議沒仔細分析思考。最終才造成那樣的局面。

蘇聯斯大林部隊不是說一定得死守基輔,而是他們沒有了撤退的機會,當斯大林反應過來的時候,德軍在希特勒的部署下,已經對基輔形成了全包圍。

戰爭就是如此,一方沒有把握好時機,沒有清楚認識當下的局勢,沒能分析敵我雙方的態勢,不能很好地去聽取,思考下屬所提供的建議。那麼一步錯,將會滿盤皆輸。






前進的蝸牛18


基輔戰役

1941年,在烏克蘭發生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蘇聯4個軍43個師被消滅,65萬人被德軍俘虜,蘇聯西南方面軍幾乎被全殲。

在基輔戰役初期,時任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就建議放棄基輔,將軍隊後撤以便集中力量保衛莫斯科,但斯大林堅持固守,還撤了朱可夫的職務。

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斯大林當然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使得蘇聯重兵集團陷入德軍包圍,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敗。但從整個蘇德戰爭全局出發,駐防基輔的蘇軍不能撤退,也撤不出來。

基輔戰役被俘的蘇軍

先說蘇軍為什麼不能撤退。從1928年至1937年,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從傳統的農業國變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但是出於交通、資源、便於引進國外人才等因素考慮,主要工業建設集中於蘇聯西部地區,特別是以三大城市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為中心的城市群。基輔是蘇聯工業中心之一,遍佈飛機、坦克、船舶、機床等製造企業。

另外基輔還是烏克蘭地區的交通樞紐,當地豐富的鋼鐵、煤炭、糧食等資源要通過基輔的鐵路、船運輸送到蘇聯各地。這一地區有多重要呢?希特勒推遲進攻莫斯科,也要拿下這裡,就是因為當地的資源能夠補足德國短板,增強德國的戰爭潛力。

基輔戰役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踏步潰退,大片西部工業區淪陷在德國手中,這樣一來基輔地區的工業就非常重要了,是支持蘇聯打下去的根本保障。而要想將基輔地區的工業設備、物資、人員搶運到後方的烏拉爾工業區,以便於恢復生產,這都是需要時間的。

時間從哪來?只能依靠蘇聯紅軍的拼死抵抗,為運輸爭取時間,數十萬大軍是很重要,但該犧牲時只能犧牲。現代戰爭是打工業生產能力、打後勤,要是為了保住部隊,卻丟掉了工業,蘇聯也堅持不下去。

基輔戰役

再說說為什麼撤不出來。別看基輔地區的蘇軍還有數十萬兵力,但飛機、坦克等至關重要的技術兵器已經在之前的烏曼戰役中幾乎損失殆盡了。基輔附近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在沒有制空權、沒有裝甲部隊的情況下,幾十萬蘇聯步兵離開城市那就是活靶子。

另外當時蘇聯的鐵路、航運都在搶運工業設備、物資、人員,根本沒有運力讓部隊撤退,難道讓蘇軍部隊靠雙腿去和德軍的坦克、摩托比速度麼?

莫斯科保衛戰

基輔戰役德軍在戰術上取得空前成功,希特勒稱這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役,但是蘇聯紅軍長達兩個半月以上的堅強抵抗,為蘇聯繼續作戰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從基輔地區搶運走的工業設備源源不斷的生產出飛機、坦克,用來組建更多的部隊,投入到了之後的戰爭當中,為莫斯科保衛戰乃至於二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當狗容易做人難


關於二戰的那些問題第3篇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出動146個師的兵力向蘇聯發起了猛攻,其中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被視為核心進攻目標。

其中主攻基輔方向的德軍,被編制為“南方集團軍群”,兵力約為39個師,德國沙場老將龍德施泰特元帥坐鎮指揮。基輔是今烏克蘭的首都,當時整個蘇聯的第3大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糧倉。

1941年7月10日,面對龍德施泰特所部對烏克蘭地區,進行全面進攻。蘇聯這邊任命謝苗·布瓊尼為總指揮,並拿出了總兵力約在1,500,000的西南方面軍及南方面軍歸他指揮禦敵。

而在德國殺入烏克蘭的前期,蘇聯這邊想到被動防禦是下下策,於是組織了數次突擊,希望以“攻”代“守”。然而遺憾的是,蘇聯這邊雖然有足夠多的兵力、坦克。但是由於沒有完成坦克作戰思維的訓練,大多數士兵依舊把坦克當做移動炮塔使用。

如此一來坦克在絕大多數蘇聯士兵的手中失去了本身該有的特色,面對德國人的進攻沒有表現出應該有“英姿”。

蘇聯西方方面軍副司令員博爾金,親自率領蘇聯第6機械化軍、第11機械化軍反擊德國第9集團軍下屬的一個步兵師,結果被對方利用地形和反坦克炮的出手,打的落花流水。

蘇聯基爾波諾斯上將率領的4個機械化軍,在布羅迪向德國發動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反衝鋒,結果因為缺少大量無線電,坦克和坦克之間難以溝通,打不出好的配合。結果被德國人分割包圍,最後落了一個慘敗。

當布瓊尼接手烏克蘭防務之時,德國軍團已經逼近了基輔,在基輔南邊的烏曼一代集結。為了能夠守住烏曼,布瓊尼在7月16日與烏曼打了一場防禦戰。

但遺憾的是布瓊尼這場“烏曼”之戰慘敗了,根據德國這邊的數據,截止8月7日戰役宣告結束,俘虜了10.3萬蘇軍,並得到了戰利品坦克317輛及火炮858門。

德國人經此一役徹底打開了通往基輔的大門,而蘇聯這邊則在作戰中失去機械化部隊主力,布瓊尼手中剩下的兵,只能以血肉之軀抗擊德國人。

面對這種劣勢,放棄基輔保住有生兵力,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上優選擇。二戰名將朱可夫,曾於烏曼戰役初期的7月11日前後就提出,戰略放棄基輔,但是尷尬的是被最高領袖斯大林給拒絕了。

且就算是在基輔快陷入重圍之後的9月11日,斯大林依舊拒絕了布瓊尼撤退的建議,甚至憤怒的撤換了布瓊尼的職位。

至於為什麼斯大林要這麼堅定的守住基輔,小袁認為這個點最重要,爭取以美國為對象的輿論支持,7月28日,斯大林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

在會面之中為了得到美國的物資需求,蘇聯急需向美國保證蘇聯人有足夠的能力抵禦侵略者。假如美國人剛走,基輔這個第3大城市就丟,在美國評估援助風險之時,這個數值肯定會急速飆升。

綜上這個做法,東方中國的蔣介石,在上海保衛戰之時也做過,受到國家輿論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