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留下、遺忘與消失

讀完後合上書,久久不能平靜。想找個人隨便聊點什麼,然而開口也只是一句:好難受。這種感覺形容起來大約像啞巴吃黃連。並非寫的不好,而是寫的太過深刻。

融入、留下、遺忘與消失

魏思孝-《餘事勿取》

長期以來我讀書都在儘可能避免一些文學類型,一類是紀實文學,另一類是鄉土文學。一部分原因是這兩類文學都在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中往往痛苦多過快樂。所以一旦選擇了紀實與鄉土文學,就意味著必須直面痛苦,直面現實世界的種種不如意。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從自身出發,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有太多太多的代入感,也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農村也自有農村的一套生存規則。

陰差陽錯的情況下讀到了魏思孝的《餘事勿取》,這是一部典型的鄉土文學,以魯中地區的農村生活為題材,成功刻畫了衛學金、衛華邦、侯軍、鄧蓉、王青海等眾多人物形象。以老黃曆的形式,展現了衛學金生命中最後幾天的故事,反映了一部分農民在時代變遷中無力改變的現狀。而小說的背後則體現了作者對於人性,對生活世事的洞察,以及對未來的擔憂。

融入、留下、遺忘與消失

城市光景

未來的年輕人又要何去何從?城市裡的觥籌交錯燈紅酒綠與農村的艱苦樸素節衣縮食形成了鮮明對比,像兩條永遠無法相交平行線,有人拼盡全力融入,有人黯然轉身離開,有人裹足不前無路可退。

衛華邦是年輕一代的代表人物,也是這個時代打工者的一種寫照,城市裡闖蕩了兩年,發現沒有立足的資本後,最終又回到了農村,寄希望於政府拆遷分房,陷入西西弗般的宿命循環中。一些人則是徘徊於城市與農村之間,像一個邊緣人為了謀生苦苦掙扎,既無法融入城市的繁華與喧囂,又無法重新適應農村的生活。這是很多年輕人所面臨的現狀,在這種現狀的背後則是經濟與文化的差距,制度與階層的差距。未來農民的命運會如何?在看過的一篇報道中對於農民的未來有過幾個猜想:

1、一半以上的農民會進城,農村會逐漸向城鎮化過渡。不過這種過渡想必會歷時很久。

2、隨著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未來的農民可能會成為一個吃香的職業,而從事農業的人也會會有更高的收入。

3、一部分人會演變為農業經營主體,而另一部分則服務於經營者。

4、還會有一部人會在農村無奈的孤獨終老。

儘管有些事實我們不願意接受,但時間從來不會因為個人意願而有任何停留。衛學金大抵就是那個對生活充滿無奈的人,一個沉默老實本分的村民,一輩子忙忙碌碌,農忙時種著為數不多的幾畝地,農閒時四處打打零工,沒什麼前瞻性的眼光,也沒有勇氣與膽量去做一些投資,偶爾會羨慕那些工廠裡穩定的工人。在生命最後的三天裡,再一次經歷了失業,檢查出了肝癌。對於一個沒什麼收入的人來說,命重要還是錢重要?毫無疑問,衛學金認為他的命換不來那麼多錢,還是錢重要。甚至於在最後的時間裡,他都在想留下些什麼,為他的家,為自己。回顧這一生時,無非也就是父母兄弟、老婆孩子、親戚朋友,看似熱鬧,面對死亡,反而冷冷清清,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這大約就是一代人的心酸苦楚,活著不曾濃墨重彩,死亡不留任何痕跡,一個人的存在徒留在少數幾個人的記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被遺忘在歷史塵埃中。

融入、留下、遺忘與消失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魏思孝筆下的所有人物中,王青海的刻畫頗令人印象深刻,毋庸置疑,他是活的極其自私的一類人,在和衛學金聊到熱帶魚時,甚至可以體會到人性中赤裸裸的殘忍與冷漠。侯軍則是被塑造成了一個不務正事的遊民,在侯軍的性格中沒有絕對的善也不存在絕對的惡,他有過對生活的幻想,也曾渴望過穩定,那是跟鄧蓉在短暫的相處中,所看到的一面。有時候會想,如果兩個人不是一廂情願,而是兩情相悅,也許最後的結局會大不相同。除此之外,還有耿直的付英華、眼高手低的網管、突然患了失心瘋的騾隊隊友,鄰居之間偶爾的摩擦、喪葬習俗等,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農村世相。

融入、留下、遺忘與消失

老黃曆

在農村如果還有什麼是從歷史深處遺留下來的,那大概要數老黃曆了。

老黃曆中公曆和農曆的歷法記年,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周易》。老黃曆中有大量的趨吉避凶規則,其中包括了喪葬、結婚、遷移、出行、動土等一系列行為。“餘事勿取”便是其中一項,意指其他的事情都不要做。作為玄學流傳至今,很多事情我們仍然會遵循著老黃曆的宜忌。

衛學金是一個通透明白的人,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卻無力改變,這是他痛苦的根源。作者自述中寫道衛學金的原型是來自於去世的父親,更多細節則來自於生活,那麼小說中人物對待生活的態度,必然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色彩,悲觀亦或者樂觀,積極或者消極。都會或多或少體現在其作品中。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在他的為官之道與人生之路上給自己的警戒,四個字包含了無限的人生哲理,這也是很多時候我一直在告訴自己的,要試圖保持一種樂觀的狀態。最後希望每一個清醒地生活在痛苦中的人,都能偶爾地難得糊塗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