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疫”記:“封城”中的黃鶴樓

中新社武漢3月5日電 題:武漢戰“疫”記:“封城”中的黃鶴樓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疫情之下黃鶴樓景區喧囂不再。率組巡邏的保安隊長羅權在蛇山小徑低頭看路,僅能聽見雨水的清脆撞擊以及自己的腳步聲。

武漢“封城”一月有餘,山下的老城熱鬧作罷。幾代同堂的街坊四鄰偶爾得見,只敢於口罩之下透過眼神彼此凝望、祝福。

矗立高處的黃鶴樓仍是最醒目的建築,她時刻提醒著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司門口、戶部巷、胭脂路、解放路、鼓樓洞……以該地標為中心,方圓兩公里內的地名鐫刻時代印記。輝煌與磨難,百年來在此相生相伴。

羅權見證過黃鶴樓近年的遊人如織,他一度期待“景區空蕩”,做回閒散人;但當大門緊鎖,失落、陌生也隨之而來。“我們輕鬆了,熟悉的黃鶴樓卻不在了。”

山下,興於20世紀80年代的司門口商圈如今同樣是一派清冷模樣,清理垃圾任務驟減的保潔員劉明珠感受尤為強烈。

在她20年工作記憶裡,這裡娛樂場所、餐飲業達旦經營,垃圾長期超載。可近日,“一天兩桶基本就能完工,大部分是生活垃圾”。

路口曹祥泰糕點鋪有著老一輩心心念唸的南方綠豆糕,遇到年節時常大排長龍。疫情讓老字號們無可奈何,本就掙扎著與各類流行美食競爭,傳統糕點生意前途未卜。10多米開外的肯德基3日大門虛掩,數名員工自“封城”以來首次獲准返店查看。

聞名全國的戶部巷小吃街不見食客,商戶們擔心疫情反覆、也期待復工,思緒矛盾但樂觀不減。“雖說在商言商,但我們清楚不能把個人利益擺在國家大事前頭。成本的事等以後再議。”商戶陳義表示,擁擠的戶部巷一夜間門可羅雀,“這是不想但必須接受的事實”。

景區、商圈的人潮褪去,直面疫情的社區壓力陡增。老舊城區構造複雜、人群老齡化等更讓一線防控“難上加難”。

隸屬黃鶴樓街道的西廠口社區,居民達1.4萬人,羊腸小道四通八達。一出口執勤人員告訴記者,曾遇見翻牆而出的住戶,好言相勸、厲聲喝止等方法他均有嘗試。

一度造成輿論風波的居民物資保障,讓每位社區職員、志願者精神緊繃,特別是涉及為居民代購等敏感議題更是審慎。好在,他們所購入的菜品未曾惹來怨言,相反許多人對一線工作者表達出體諒與感恩。

“但求無愧於心。”志願者兼住戶熊莉說,完全沒抱怨是不可能的,住戶們畢竟被“關”一個多月、做了極大犧牲,需求也愈加複雜。社區工作一點點完善,他們看在眼裡。

擇鬧市棲身30年的吳萍,醉心周遭繁華、“貪圖”生活便利。“社區雖老,不破也不亂。”她稱,黃鶴樓如今的安靜讓人不習慣。疫情過後定要呼朋引伴,一吐此間的苦悶和孤單。

規模更小的戶部巷社區,志願者萬娟曾遇見有住戶半夜讓她代買香菸,“我只能半開玩笑勸道,要不趁疫情把煙戒了?”

5名“80後”“90後”女生組成的“萬娟志願者團隊”2月中旬“成軍”。她們整理20多天來物資清單驚訝發現,流水已逾20萬元人民幣。

平日與網購鮮有接觸的長者疫情期間更顯弱勢。“有的老人甚至不會用微信,這是我們過去很少注意的。”暱稱蟲蟲的志願者介紹,5人將購物流程製成影像教學,社區還開設現金通道專供老年人挑選菜品。“老人們看我們辛苦會特意準備早餐,這種相互依偎的感覺很感人。”

登黃鶴樓楚天極目,透著朦朧細雨,江城市井依舊。極負盛名的古詩詞被賦閒家中的網友改編:“煙花三月下揚州”被調侃成了“櫻花三月能下樓”。三月,武昌城等待櫻花爛漫,更翹首以待賞櫻遊人早日歸來。

“家在武漢,不管這裡發生什麼,還是會想著回家。是這個道理吧?”羅權自問自答道。此刻,他甚是懷念景區人擠人的舊模樣。“黃鶴樓沒有變、武漢也沒有變,疫情過去這裡定會是原來的樣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