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古时民间,有一段趣言:身为农家子,终日多戗苦,身为百金犬,一世有温饱,身为千金驹,出入似县爷,身落宰相府,神佛相贺庆,金龙万万千,九州共育抚。

上面这段话,道尽了人生际遇不相一:你是农家的儿子,那这辈子恐怕天天都要劳于田地,不得停歇。而富豪家中的狗,它懒洋洋卧在院子里,也能享用一辈子的温饱。

那些纨绔子弟,他们骑着的骏马,都神气的像县太爷一样。那些宰相高官的家中,生个孩子恐怕连神佛都要来登门庆贺,再往上一步,落生在皇室中,哎呦才了不得,九州的膏脂都尽情享用吧。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话虽刻薄,但在古代,实情也大概如此,那么,一个皇室的龙子龙孙,他究竟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长大成人,跟普通的民间孩子,有何不同呢?

十朝百代,我们单来从清朝说起,倘若你是一个清朝的龙裔,降生之初,先有八大阿母,所谓的阿母,就是奶妈。清朝两年一次,在民间征选奶妈,要求身体壮朴,无病健全,面有吉相,声若鸿卢。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一次选五十六人,每个降生的皇子皇孙,都配八人轮乳。这八个女人,按十二时辰,二人一组,一天三替,皇子凤女不能跟生母见面,每天睁开眼,就是两个如同护法一样的奶妈,在这样缜密的照料下,皇子们长到了三岁,这些奶妈们才能退休下岗。

三岁之后,内廷会给他们安排师傅,一般都是翰林学士,他们学的首课,不是诗书经学,也不是识文断字,而是祖宗的入关史,认祖知根,是皇子们最先接受的教育。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到了六岁,课业才是真正的开蒙读书,上课的地点,也固定在了南书房。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小屁孩,从懂事后,就会跟着皇帝一起上朝听政,听的明白还是糊涂,这些暂且不考核,重要的就是接触天下事。

虽然这些用天下膏脂养活的金童玉女,比起民间孩童,的确是富贵之极,但是他们经历的痛楚和磨练,也是不一般的。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康熙五十三岁的时候,曾感慨道:颇羡农家子,能绕父母膝。说这话的老人,他是让所有人都俯首的帝王,但他也有无奈和不甘,六岁登基,龙袍下裹着的,不是帝王,而是一个孩童,但是没有人替他惋惜,天下苦人之多,轮不到把同情挥霍在皇室的高墙中。

一个在皇室中长大的孩子,不论他身份多么显赫,但从一出生,就注定失去了做人的本质,他们有爹娘,但不能认爹娘,有兄弟,但不可论兄弟,他们就是帝国的一个零件,按部就班的扮演龙凤贵胄,天下是他们的,天下养育他们,他们也是天下的劳役,童年和父母,人性和尘世,都不属于他们。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他们不为自己活着,只为一个姓氏活着,权势是他们的血骨,富贵是他们的影子,人间离他们很远。他们张开嘴,用金勺子喂进的米粒,是农家的孩子,磨成茧子的手耕种出的。他们一辈子见生母的次数,都没有民间的母子,一天能相见的次数多。

他们是百姓口中的金龙玉凤,是不知道多少世也修不来的富贵,但是他们却巴不得过一天百姓的日子,能够在父母的旁边做一个普通的孩子,是他们一辈子都满足不了的奢愿。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帝王家的龙子,跟普通百姓的孩子,成长方式有何不同?

民间的话,康熙或许是听不到耳朵里,康熙的感慨,民间也恐怕难以体会,一个天,一个地,却都是不遂心的人生际遇。不过真的能选择的话,又有谁,肯放弃宫墙里面的人生,甘愿做一个农家儿呢?

(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文章为作者原创,严禁抄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