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究竟是冤,还是不冤?亦或是秦昭襄王有没有错?

天启7900


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实际战绩,白起在秦国的武将当中都以压倒性的优势排名第一,即便是把整个战国时代的武将放在一起,他同样都在前三之列,然而,这样一位堪称绝世的名将,最终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让后人为之叹息。那么,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一个疑问——白起死得冤吗?

  我们先简单地把白起被赐死的过程简单的过一遍(《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公元前289年9月,秦昭襄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赵率军攻赵。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认为没有获胜的机会,表示反对。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结果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天天都有来的。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能让他留在咸阳城里。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白起被赐死,主要原因有两个:1,与秦昭襄王有战略分歧,并且始终不愿意改变立场和态度;2,有看笑话、发牢骚的小辫子。

  在秦国的历史上,昭襄王的能力才干绝对可以排上前三的,其在即位之后就面临太后执政,外戚当权的不利局面,但是成年之后在范雎的帮助成功收回权力,正式亲政,全力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昭襄王是站在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认为当前秦国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乃是尽快灭掉最硬的绊脚石,赵国。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被极大地削弱,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好时机。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有很大的损失,但秦国的战争潜力远远高于赵国,故而只要部署得当,全力出击,获胜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白起的反对,主要基于两点:1,邯郸坚城难以攻下;2,其他诸侯国的救援。

  坚城难下在投石车得到技术改进之前是古代战争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只要城中有兵有粮,意志顽强,攻击方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和长期的消耗,以秦昭襄王的能力,自然早已考虑到了,战争进程中秦国不断增兵就是明证。

  至于其他诸侯国的救援,虽然最终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发生,但实际上赵国是孤军奋战了将近两年之久才得到实质性的救援,魏、楚两国实际上都被秦昭王“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的战略恐吓手段给吓住了,换句话说,“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

  而站在秦王的角度,假设领兵出战的是自己将军中最出类拔萃的白起的话,极有可能加快战争的进程,在诸侯的救援之前解决赵国。

  昭襄王赐死白起之时,秦军仅仅是被信陵君率领的魏军击退,由于楚军未到,双方还没有展开战略决战,说明他已经对白起彻底的失望了,一个不能替国君分忧,勇于任事的将军,能力再强也没有意义。背后对国君的腹诽,则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白起被昭襄王赐死,委实算不上有多冤枉!


用已在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百战百胜,为秦朝的统一贡献至伟。但是白起的结局却是先被贬为士卒,后又赐剑自刎。

白起始终没闹明白自己的死因,最后归结为"长平杀降",获罪于天。

一、白起是天选之才,为秦国量身打造之将

前294年,白起已经升为左庶长,这是秦爵位二十级中的第十级。秦国以军功授予爵位,每一次晋升都是战场杀敌的成果。

秦国强盛后,东灭六国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急需能征善战之将,白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他的一生征战无数,最著名的三场战役,打残了能与秦国一较长短的魏、楚、赵三国,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伊阙之战,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面对秦军的不断蚕食,韩、魏组成联军,应对秦国的入侵。

前293年,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十二级的左更,担任主将,率10万秦军在伊阙与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24万联军对峙。

白起敏锐地找出韩、魏两军阵型的弱点,以少量疑兵吸引韩军,亲率主力绕到魏军侧后,发起突然袭击,将魏军压制在狭小的区域,使其还未展开,就被击败。随后,又横扫韩军,

全歼韩、魏主力,打开了秦国出函谷关东进的通路,韩、魏两国再也无力阻止秦军的侵吞

2、鄢郢之战,楚国被迫迁都

前279年,已经是大良造(军功爵的第十六级,往上都是虚衔了)的白起率军伐楚。他出其不意地沿汉水南下,一路掠夺军需,直插楚国首都,楚军措手不及,被秦军深入国境。

楚军连忙调集军队到临近郢都的鄢城,挡住了秦军的去路。白起又用水攻之法消灭了楚军主力,最后攻占了楚国都城郢。这次战役,楚国丢失了大片国土,被迫迁都,国力被极大削弱。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3、长平之战,最后一支对抗强秦的力量覆灭

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首都新郑的联系。韩国无力保护国土,索性割让上党向秦求和,但上党官民不愿被秦国统治,投靠了赵国。

秦、赵间的一场决战就此拉开帷幕。秦军王龁与赵将廉颇在长平相持,前260年,赵孝成王中了范雎的反间计,以马服君之子赵括换下老将廉颇,改变战争策略,转守为攻。

秦昭王得知消息,立刻悄悄的改派白起为主将,迎战赵括。

白起引诱赵军主力进攻,在有利地形将其围困,同时派出奇兵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致使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东方六国中最后一只可以独立抗衡秦国的力量消失

二、武安君白起与应侯范雎的矛盾

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尽失,国内空虚,白起欲乘势攻取邯郸、灭亡赵国。但却接到了秦昭王退军的命令。原来,应侯范睢忌讳白起功高,地位超过自己,接受了韩、赵说客的贿赂,以秦兵疲惫,亟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同范雎商议后,答应了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换取秦国休兵。但这件事情令白起非常不快,长平之战本该是他一生征战的最高峰,灭国这个他从未企及的高度已经近在眼前,却硬生生的被人拉了回来,从此白起与范雎结下仇怨

三、祸起萧墙,以别人的错误铸就自己的错误

几个月后,赵国缓了一口气,国力稍有恢复,反悔、拒绝交付当初的割地。

公元前259年,秦军再次出动。此时,因白起有病,由五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都邯郸。国家生死存亡之战,赵国的抵抗异常强烈,王陵难以取胜。

第一次派将

:秦军伤亡已经四、五万人,只得不断增派援军。得知白起已经病愈,秦昭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的职务。白起没有接受,他对秦王说:"虽然我们在长平消灭了赵军主力,但赵人的抵抗意识更加强烈。加之唇亡齿寒,各国都犹豫着准备救赵,一旦他们联手,秦军必败。"

第二次派将:不论之前的对错,秦昭王认为眼下的战局只有白起才能力挽狂澜。于是,强行要求白起立即赶往前线,接替指挥权,白起又拒绝了。

第三次努力:秦王还不甘心,派应侯范睢前去说服,白起索性装病了。

秦昭王只得以左更王龁取代五大夫王陵指挥作战,但仍是无法破城。楚、魏国犹豫了两年,援军终于抵达邯郸城下,秦军大败而逃。

武安君白起这时说起了风凉话:"当初不听我的,现在如何?"

第四次派将:秦昭王很生气,但残局还需要人收拾,因此,强命白起立即接手,纵然不能力挽狂澜,至少可以减少损失。白起却再次生病,而且还很严重。

第五次努力:应侯范睢又去请将,白起仍是辞不赴任。

四、白起之死

秦昭王的忍耐到了极限,下令免去白起的武安君官爵降为士兵,迁往阴密。白起以有病的借口,屡屡拖延。三个月后,在联军的打击下,秦军节节败退,秦昭王又气又急,派人驱逐白起,不让其留居咸阳。

白起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朝廷上群臣议论,"白起出咸阳很不服气,口出怨言。"于是,秦王派出使者赐剑,令其自杀

自刎之前,白起才开始反思:"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很久,说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杀降当然是白起一生的污点,但这真是他的死因么

总结:

白起战功卓著,秦国歼敌的数量中约有一半是在其指挥下实现的

,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使最有实力的三国(齐国已在六国内耗中失去强国地位)军队遭受重大打击,再也无力独自应对秦军,战略的主动权完全倒向了强秦。

但是,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由于心中的怨念,对秦王、应侯采取了斗气的模式,在别人的错误之上,犯自己的错误,而忘记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倘若白起出山,即使不能逆转战局,起码能保证秦军全师而退。从这个角度看他

死得不冤

秦昭王三番两次地征召白起,尽了很大的努力,表面上看已经仁至义尽,但他始终没意识到白起的心结何在,从而无法以及时沟通疏导,最后赐死白起,虽是立威之举,却也不无泄愤之嫌

一代战神白起,没有陨落于沙场征伐,却因不忿被掣肘而屡抗君命,最终引来杀身之祸,实为人类战争史的一大憾事。

他死前的自问自答,并非不知获罪于君王,而是四十万赵军降卒的被杀,留在心中的纠结,甘愿以死抵偿,这才是一代战神的骄傲!


春秋砚


白起,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指挥的战役有七十余场,其中不缺乏经典战役。白起的一生征战沙场,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白起最后却没有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自己效忠的君王手下。对于秦国而言,白起的死肯定冤,但对于山东列国而言,白起的死肯定不冤。既然对秦国而言白起的死是冤,那么处死白起的秦昭襄王肯定有错。

对于秦国而言

白起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早年担任左庶长,在攻打韩国的新城一战,得到丞相魏冉的赏识,被提拔为左更。白起首次指挥的大战役——伊阙之战,一战直接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此战直接惊动了秦国的高层。秦国的高层对白起甚是看重,直接升为国尉。之后的白起连年征战,接连以胜利告终。攻取魏国的城邑数量不少于六十座;攻取韩国的大小城邑数量不少于二十座;拿下楚国的半壁江山,将楚王赶出国都;长平之战一战活埋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还占领了上党这个军事重镇。对于秦国而言,白起的功绩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媲美。

就是这么一位对国家贡献突出的人物,秦昭襄王为了自己的私欲,轻易受到应侯范雎的挑拨,处死白起。

有的人认为白起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死得不冤。但是认为白起公然抗命死的不冤的人,可曾想到白起征战沙场多年,对于沙场上的事情了如指掌。长平之战刚结束的时候,白起想趁着赵国元气大伤,国内混乱的时候一举拿下赵国的都城邯郸。可就在此时应侯范雎的嫉妒心理作祟,受到韩、赵使者挑拨,害怕白起的功绩高过自己,压住自己,“劝秦昭襄王兵马劳累,反正韩、赵愿意割地,倒不如先休整兵马”。秦昭襄王同意了应侯的意见,下令白起退兵。想必白起在这个时候肯定很愤怒。

白起退兵之后,结果赵国不肯割地,这时秦昭襄王,差点气了个半死,派遣王陵征讨赵国。结果接连几次都攻打不下邯郸,最后在魏、楚联军的压迫下不得已铩羽而归。白起对于前线的事情早有预料,在秦昭襄王命他出征的时候,他公然抗命,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此仗必然战败。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既然明知战败,那为何还要去战?战的话,只会白白浪费秦国的资源。所以白起才会公然抗命。就是这么一位对秦国贡献突出,忠心耿耿的人物,难道死了不冤吗?对于白起的死,秦昭襄王肯定是第一责任人。

对于列国而言

白起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鄢城之战引水攻城,城内无辜百姓死亡人数十万起步;郢都之战,将楚王赶出国都,还放火烧毁楚国的陵墓;长平之战活埋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这些仗仅是白起七十余战中的比较出名的大战役。据统计整个战国时期死亡总人数两百多万,死在白起指挥的战役下的士兵有一百多万。对于山东列国而言,白起肯定死的不冤,自尽还便宜了他。


总结

白起,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被世人称为“杀神”,军事能力肯定毋庸置疑。战争伴随着死亡,往长远来看,如果没有这一百多万人的死亡,战国七雄到最后到底是谁兼并六国?兼并六国的时长不断延迟,死亡的人数也会随之递增。到时候死亡的人数只会比两百万还多,而不会比两百万还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