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究竟是冤,還是不冤?亦或是秦昭襄王有沒有錯?

天啟7900


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實際戰績,白起在秦國的武將當中都以壓倒性的優勢排名第一,即便是把整個戰國時代的武將放在一起,他同樣都在前三之列,然而,這樣一位堪稱絕世的名將,最終竟然被秦昭襄王賜死,讓後人為之嘆息。那麼,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一個疑問——白起死得冤嗎?

  我們先簡單地把白起被賜死的過程簡單的過一遍(《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公元前289年9月,秦昭襄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趙率軍攻趙。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想讓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認為沒有獲勝的機會,表示反對。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結果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命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為士兵,讓他離開咸陽遷到陰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過了三個月,諸侯聯軍攻擊秦軍更加緊迫,秦軍屢次退卻,報告失利情況的使者天天都有來的。秦王就派人驅逐白起,不能讓他留在咸陽城裡。武安君已經上路,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到了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從上面的描述不難看出,白起被賜死,主要原因有兩個:1,與秦昭襄王有戰略分歧,並且始終不願意改變立場和態度;2,有看笑話、發牢騷的小辮子。

  在秦國的歷史上,昭襄王的能力才幹絕對可以排上前三的,其在即位之後就面臨太后執政,外戚當權的不利局面,但是成年之後在范雎的幫助成功收回權力,正式親政,全力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昭襄王是站在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戰略高度,認為當前秦國的首要目標和任務乃是儘快滅掉最硬的絆腳石,趙國。而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實力被極大地削弱,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好時機。雖然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也有很大的損失,但秦國的戰爭潛力遠遠高於趙國,故而只要部署得當,全力出擊,獲勝的概率是相當高的。

  白起的反對,主要基於兩點:1,邯鄲堅城難以攻下;2,其他諸侯國的救援。

  堅城難下在投石車得到技術改進之前是古代戰爭中普遍存在的難題,只要城中有兵有糧,意志頑強,攻擊方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和長期的消耗,以秦昭襄王的能力,自然早已考慮到了,戰爭進程中秦國不斷增兵就是明證。

  至於其他諸侯國的救援,雖然最終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件發生,但實際上趙國是孤軍奮戰了將近兩年之久才得到實質性的救援,魏、楚兩國實際上都被秦昭王“諸侯中有敢於救趙者,敗趙後首先攻先救趙者”的戰略恐嚇手段給嚇住了,換句話說,“信陵君竊符救趙”事件的發生並不是必然的。

  而站在秦王的角度,假設領兵出戰的是自己將軍中最出類拔萃的白起的話,極有可能加快戰爭的進程,在諸侯的救援之前解決趙國。

  昭襄王賜死白起之時,秦軍僅僅是被信陵君率領的魏軍擊退,由於楚軍未到,雙方還沒有展開戰略決戰,說明他已經對白起徹底的失望了,一個不能替國君分憂,勇於任事的將軍,能力再強也沒有意義。背後對國君的腹誹,則起到了火上澆油的效果。

  白起被昭襄王賜死,委實算不上有多冤枉!


用已在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一生百戰百勝,為秦朝的統一貢獻至偉。但是白起的結局卻是先被貶為士卒,後又賜劍自刎。

白起始終沒鬧明白自己的死因,最後歸結為"長平殺降",獲罪於天。

一、白起是天選之才,為秦國量身打造之將

前294年,白起已經升為左庶長,這是秦爵位二十級中的第十級。秦國以軍功授予爵位,每一次晉升都是戰場殺敵的成果。

秦國強盛後,東滅六國的意願越來越強烈,急需能征善戰之將,白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脫穎而出。他的一生征戰無數,最著名的三場戰役,打殘了能與秦國一較長短的魏、楚、趙三國,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1、伊闕之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面對秦軍的不斷蠶食,韓、魏組成聯軍,應對秦國的入侵。

前293年,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十二級的左更,擔任主將,率10萬秦軍在伊闕與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的韓、魏24萬聯軍對峙。

白起敏銳地找出韓、魏兩軍陣型的弱點,以少量疑兵吸引韓軍,親率主力繞到魏軍側後,發起突然襲擊,將魏軍壓制在狹小的區域,使其還未展開,就被擊敗。隨後,又橫掃韓軍,

全殲韓、魏主力,打開了秦國出函谷關東進的通路,韓、魏兩國再也無力阻止秦軍的侵吞

2、鄢郢之戰,楚國被迫遷都

前279年,已經是大良造(軍功爵的第十六級,往上都是虛銜了)的白起率軍伐楚。他出其不意地沿漢水南下,一路掠奪軍需,直插楚國首都,楚軍措手不及,被秦軍深入國境。

楚軍連忙調集軍隊到臨近郢都的鄢城,擋住了秦軍的去路。白起又用水攻之法消滅了楚軍主力,最後攻佔了楚國都城郢。這次戰役,楚國丟失了大片國土,被迫遷都,國力被極大削弱。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

3、長平之戰,最後一支對抗強秦的力量覆滅

262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首都新鄭的聯繫。韓國無力保護國土,索性割讓上黨向秦求和,但上黨官民不願被秦國統治,投靠了趙國。

秦、趙間的一場決戰就此拉開帷幕。秦軍王齕與趙將廉頗在長平相持,前260年,趙孝成王中了范雎的反間計,以馬服君之子趙括換下老將廉頗,改變戰爭策略,轉守為攻。

秦昭王得知消息,立刻悄悄的改派白起為主將,迎戰趙括。

白起引誘趙軍主力進攻,在有利地形將其圍困,同時派出奇兵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致使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由強轉弱,東方六國中最後一隻可以獨立抗衡秦國的力量消失

二、武安君白起與應侯范雎的矛盾

長平之戰,趙國主力盡失,國內空虛,白起欲乘勢攻取邯鄲、滅亡趙國。但卻接到了秦昭王退軍的命令。原來,應侯範睢忌諱白起功高,地位超過自己,接受了韓、趙說客的賄賂,以秦兵疲憊,亟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同范雎商議後,答應了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換取秦國休兵。但這件事情令白起非常不快,長平之戰本該是他一生征戰的最高峰,滅國這個他從未企及的高度已經近在眼前,卻硬生生的被人拉了回來,從此白起與范雎結下仇怨

三、禍起蕭牆,以別人的錯誤鑄就自己的錯誤

幾個月後,趙國緩了一口氣,國力稍有恢復,反悔、拒絕交付當初的割地。

公元前259年,秦軍再次出動。此時,因白起有病,由五大夫王陵率軍攻打趙都邯鄲。國家生死存亡之戰,趙國的抵抗異常強烈,王陵難以取勝。

第一次派將

:秦軍傷亡已經四、五萬人,只得不斷增派援軍。得知白起已經病癒,秦昭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的職務。白起沒有接受,他對秦王說:"雖然我們在長平消滅了趙軍主力,但趙人的抵抗意識更加強烈。加之唇亡齒寒,各國都猶豫著準備救趙,一旦他們聯手,秦軍必敗。"

第二次派將:不論之前的對錯,秦昭王認為眼下的戰局只有白起才能力挽狂瀾。於是,強行要求白起立即趕往前線,接替指揮權,白起又拒絕了。

第三次努力:秦王還不甘心,派應侯範睢前去說服,白起索性裝病了。

秦昭王只得以左更王齕取代五大夫王陵指揮作戰,但仍是無法破城。楚、魏國猶豫了兩年,援軍終於抵達邯鄲城下,秦軍大敗而逃。

武安君白起這時說起了風涼話:"當初不聽我的,現在如何?"

第四次派將:秦昭王很生氣,但殘局還需要人收拾,因此,強命白起立即接手,縱然不能力挽狂瀾,至少可以減少損失。白起卻再次生病,而且還很嚴重。

第五次努力:應侯範睢又去請將,白起仍是辭不赴任。

四、白起之死

秦昭王的忍耐到了極限,下令免去白起的武安君官爵降為士兵,遷往陰密。白起以有病的藉口,屢屢拖延。三個月後,在聯軍的打擊下,秦軍節節敗退,秦昭王又氣又急,派人驅逐白起,不讓其留居咸陽。

白起上路,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到了杜郵。朝廷上群臣議論,"白起出咸陽很不服氣,口出怨言。"於是,秦王派出使者賜劍,令其自殺

自刎之前,白起才開始反思:"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過了很久,說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殺降當然是白起一生的汙點,但這真是他的死因麼

總結:

白起戰功卓著,秦國殲敵的數量中約有一半是在其指揮下實現的

,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使最有實力的三國(齊國已在六國內耗中失去強國地位)軍隊遭受重大打擊,再也無力獨自應對秦軍,戰略的主動權完全倒向了強秦。

但是,白起在長平之戰後,由於心中的怨念,對秦王、應侯採取了鬥氣的模式,在別人的錯誤之上,犯自己的錯誤,而忘記了國家利益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倘若白起出山,即使不能逆轉戰局,起碼能保證秦軍全師而退。從這個角度看他

死得不冤

秦昭王三番兩次地徵召白起,盡了很大的努力,表面上看已經仁至義盡,但他始終沒意識到白起的心結何在,從而無法以及時溝通疏導,最後賜死白起,雖是立威之舉,卻也不無洩憤之嫌

一代戰神白起,沒有隕落於沙場征伐,卻因不忿被掣肘而屢抗君命,最終引來殺身之禍,實為人類戰爭史的一大憾事。

他死前的自問自答,並非不知獲罪於君王,而是四十萬趙軍降卒的被殺,留在心中的糾結,甘願以死抵償,這才是一代戰神的驕傲!


春秋硯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指揮的戰役有七十餘場,其中不缺乏經典戰役。白起的一生征戰沙場,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作為一名優秀的將領,白起最後卻沒有死在沙場上,而是死在自己效忠的君王手下。對於秦國而言,白起的死肯定冤,但對於山東列國而言,白起的死肯定不冤。既然對秦國而言白起的死是冤,那麼處死白起的秦昭襄王肯定有錯。

對於秦國而言

白起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早年擔任左庶長,在攻打韓國的新城一戰,得到丞相魏冉的賞識,被提拔為左更。白起首次指揮的大戰役——伊闕之戰,一戰直接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此戰直接驚動了秦國的高層。秦國的高層對白起甚是看重,直接升為國尉。之後的白起連年征戰,接連以勝利告終。攻取魏國的城邑數量不少於六十座;攻取韓國的大小城邑數量不少於二十座;拿下楚國的半壁江山,將楚王趕出國都;長平之戰一戰活埋趙國四十五萬大軍,還佔領了上黨這個軍事重鎮。對於秦國而言,白起的功績在當時沒有任何人能媲美。

就是這麼一位對國家貢獻突出的人物,秦昭襄王為了自己的私慾,輕易受到應侯范雎的挑撥,處死白起。

有的人認為白起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死得不冤。但是認為白起公然抗命死的不冤的人,可曾想到白起征戰沙場多年,對於沙場上的事情瞭如指掌。長平之戰剛結束的時候,白起想趁著趙國元氣大傷,國內混亂的時候一舉拿下趙國的都城邯鄲。可就在此時應侯范雎的嫉妒心理作祟,受到韓、趙使者挑撥,害怕白起的功績高過自己,壓住自己,“勸秦昭襄王兵馬勞累,反正韓、趙願意割地,倒不如先休整兵馬”。秦昭襄王同意了應侯的意見,下令白起退兵。想必白起在這個時候肯定很憤怒。

白起退兵之後,結果趙國不肯割地,這時秦昭襄王,差點氣了個半死,派遣王陵征討趙國。結果接連幾次都攻打不下邯鄲,最後在魏、楚聯軍的壓迫下不得已鎩羽而歸。白起對於前線的事情早有預料,在秦昭襄王命他出徵的時候,他公然抗命,是因為他已經知道了此仗必然戰敗。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既然明知戰敗,那為何還要去戰?戰的話,只會白白浪費秦國的資源。所以白起才會公然抗命。就是這麼一位對秦國貢獻突出,忠心耿耿的人物,難道死了不冤嗎?對於白起的死,秦昭襄王肯定是第一責任人。

對於列國而言

白起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鄢城之戰引水攻城,城內無辜百姓死亡人數十萬起步;郢都之戰,將楚王趕出國都,還放火燒燬楚國的陵墓;長平之戰活埋趙國四十五萬大軍。這些仗僅是白起七十餘戰中的比較出名的大戰役。據統計整個戰國時期死亡總人數兩百多萬,死在白起指揮的戰役下的士兵有一百多萬。對於山東列國而言,白起肯定死的不冤,自盡還便宜了他。


總結

白起,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被世人稱為“殺神”,軍事能力肯定毋庸置疑。戰爭伴隨著死亡,往長遠來看,如果沒有這一百多萬人的死亡,戰國七雄到最後到底是誰兼併六國?兼併六國的時長不斷延遲,死亡的人數也會隨之遞增。到時候死亡的人數只會比兩百萬還多,而不會比兩百萬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