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卡媽聊育兒,原創內容。
週末去超市買東西時,正好遇到朋友小玉和她的兩個兒子。兩個孩子大的七歲,小的三歲,都非常活潑,一進入超市就興奮地跑了起來。小玉見狀,急了,馬上拉住兩個孩子說:“你們不要亂跑。”兩個孩子停了下來。
然而,小玉一放開手,兩個孩子又開始跑了起來。小玉只得大聲說:“你們不要亂跑,這裡不是遊樂場呀,再跑以後就不帶你們出來了!”
把兩個小傢伙控制住後,小玉尷尬地對我說:“唉,這兩個孩子太難管教了,叫他們別做什麼,他們卻偏要做,都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讓他們乖一點。”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像小玉一樣的經歷吧,平時教育孩子時,說得最多的,就是“不”、“不要”;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父母讓他們不要玩小刀,不能玩水;長大點開始上學了,父母又叫他們上課不要分心,做作業不能玩橡皮等等。
很多父母都喜歡通過各種“不要”來限制孩子的行為,對孩子進行約束,以免他出現危險;或者用“不”來否定孩子的某些觀點和決定。
不過,雖然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但是乖乖聽話的孩子卻很少。多數孩子都會與父母對著幹,父母越是說不要的,他就越要去做。還有的孩子,當著父母的面不敢去做,但是卻揹著父母做。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不願聽“不”的原因
孩子對父母的“不”和“不要”反應平淡,不當一回事,會令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不受管束。但實際上,孩子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例如:
一、父母說“不”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也越來越強,遇到事情,他會更願自己思考,自己作決定,自己去解決。他不願意再接受父母的掌控,所以,父母的“不”,很容易激起他的反抗心理。
二、父母說“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暗示
其實,人類的潛意識,是拒絕否定的,即使是大人,也會有一種“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心理,更何況是心理未發育完善的孩子?所以,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反而會變成一種暗示:父母越是讓他不要做的事,他就越要去做。
三種方法讓孩子“乖乖聽話”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不”,多數是因為覺得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要求,所以要去阻止。但是這樣制止孩子,不但效果不好,而且還會令孩子感到困惑:這樣做不行,那我應該怎樣做?
父母想讓孩子乖乖聽話,不妨試下以下三種做法。
一、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
父母在制止孩子的行為時,使用“不”、“不要”來阻止,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他應該怎樣做。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小玉,可以對大兒子說:“哥哥,你拖著弟弟的手,照顧好弟弟,要慢慢走。”然後對小兒子“弟弟,你拉住哥哥的手,跟哥哥走。”使用這種直接明瞭的建議,孩子一聽就懂了。
父母如果只對孩子說“不要”做什麼,其實只是半句話,孩子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但是卻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怎麼做,所以,父母的正確做法,是直接告訴孩子,他應該怎樣做。
二、用肯定句式來表達意願
平時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不要吃雪糕”,“不要推那個桌子”,“不要看電視”等。其實,父母的這些話,可以換一種方式,例如用肯定句來說,這樣孩子會更加明白我們的意思。
例如,父母可以說:“我們喝酸奶吧,酸奶比雪糕有營養,而且又好喝”;可以說“我們去打羽毛球吧”、“我們一起看看書吧”等等。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不要”,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訓斥他,但是,只要父母把自己的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孩子就不會感到反感了。而且,父母用肯定句來給孩子提建議,孩子明白自己可以做什麼的同時,也會產生一種約束感,建立起正確的行為準則的。
三、父母要試著理解孩子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不要”,實際上是對孩子的能力不夠信任。他們從心底認定孩子會出錯,甚至確定孩子做的就是錯的。父母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其實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即使父母覺得孩子做的事情不對,也應該先去問一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先了解孩子的目的,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向孩子提出正確的意見。
其實,父母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要避免使用太多“不要”,然而,卡卡媽卻覺得,父母應該多用“不要”來提醒自己,例如,提醒自己不要以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要動不動就用“不”來制止孩子。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卡卡媽的說法有道理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