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一百年後的今天 我們這樣“致青春”

 今天的我們,應該怎麼傳承五四精神?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何宏魁說,五四運動雖已過百年,但五四精神永遠綻放光芒。新時代青年奮鬥的方式不同,但奮鬥的成色如一。

  是的,穿越一個世紀的滄桑,五四精神依然綻放光芒,在亳州大地上回響。

  5月6日下午,全市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座談會召開。全省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全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歷屆亳州市青年五四獎章、“十大傑出青年”“創業之星”和“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的獲獎代表,高校、企業、機關等各行業系統基層一線青年代表,部分青聯代表參加會議,張建影、何宏魁、劉輝、宋代嵩、支濤、朱麗、潘家俊、趙丹丹(華一)、李媛媛等9名青年進行了座談發言,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故事。他們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都高擎五四精神火炬,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書寫著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青春之歌。

  五四精神的時代光芒

  在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青年一代對五四精神最好的傳承。

  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亳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朱麗在發言中說,青年作為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一直髮揮著積極作用,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她將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用紅色文化培養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建設國家與復興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

  “能夠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能夠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代表共同交流,我感到無比幸運,很幸福、很振奮!”來自亳州市譙城區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劉輝被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2019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並有幸受邀參加了4月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

  在全市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座談會上,他分享了參加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的感想。他說,作為一名青年志願者,他將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志願服務活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青年朋友,傳遞更多正能量。用志願服務行動踐行“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身為亳州人,作為非遺傳承人,我把對祖國的熱愛轉化成了傳承亳文化。”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華佗五禽戲第59代傳承人華一說。

  一脈相承的青春力量

  時代變遷,但青春力量一脈相承。

  “每一天,我都在寧靜的環境中讀書,在豐富的活動中提升自己,在燦爛的陽光下感受最熱烈美好的青春。每一天,我都動力滿滿,校園中的一切正引領我更好地發展。我時刻感激新時代的饋贈,我能做的,就是奮鬥不息,砥礪前行。”來自亳州一中高二(3)班的李媛媛說。

  作為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華一和協會的其他人員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推廣華佗五禽戲,讓更多的人瞭解五禽戲,瞭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亳州。華一說,亳文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做好亳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需要大力挖掘區域特色非遺文化,整合文化旅遊資源,加快文旅體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城市美譽度和影響力。近幾年,華一在推廣五禽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她把古琴、太極、瑜伽等元素與五禽戲融合起來,讓傳承數千年的非遺煥發出別樣光彩。華一說,希望攜手更多的青年人,共同承擔起弘揚亳文化的使命,堅定文化自信。

  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何宏魁自2010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致力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把現代科技引入到傳統生產工藝中去,為傳統白酒植入現代化、信息化技術,推動白酒行業提質升級。他和團隊創新研發的“一種生態釀造濃香型大麴酒酒窖的建造技術”成功應用於古井產業園6720條窖池建造工程,使成本降低30%,原酒產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他創新研製的“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數字化曲房綜合管控系統”,實現了數字化監控和精細化生產,該技術成果被推廣應用於國內多家知名白酒企業,促進了傳統白酒產業升級。

  奮鬥的青春成色如一

  當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傳承五四精神?青年代表們的回答是:奮鬥。

  “對我來說,傳承五四精神,就是到基層去,到人民中去,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亳州新能源學校團委書記、利辛縣望疃鎮蘆溝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宋代嵩說。作為一名黨員和青年團幹部,去年他主動遞交了申請書,成為利辛縣第七批選派幫扶幹部的一員,任望疃鎮蘆溝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蘆溝村位於利辛、蒙城兩縣交界處,距離縣城遠,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比較單一,勞動力外流現象突出。如何脫貧?如何振興?為了瞭解詳細情況,宋代嵩甘做“小學生”,走村串戶,聽民聲、察民情,做足功課後,他認為,要發揮村級黨組織引領優勢和能人帶頭優勢,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他帶領貧困戶成立專業種植合作社,抱團發展蘑菇產業。去年,這一項目共帶動50餘名貧困人口就業,貧困戶共獲益15萬元,為村集體帶來5.5萬元收益。同時,宋代嵩引進泥鰍養殖項目,草皮種植項目,紅芋種植、粉絲深加工項目,大白鵝規模化養殖項目、甜瓜種植項目等,一系列項目帶領村民甩掉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傳承五四精神,就是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建功立業。”何宏魁在發言中說。

  蒙城佳仕龍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家俊在創業中一路打拼,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公司從組建初期的2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300多人,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穿越百年光陰,奮鬥與奉獻是不變的青春氣質,愛國與進步是永恆的青春航標。”潘家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