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是愛,如其所是;無關身份、角色、屬性。

因為從出生到六歲都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後來與家人的相處一直是比較疏離。

所以,始終認為,自己缺失了父母、家庭的愛。

愛就是愛,如其所是;無關身份、角色、屬性。

這些年,對自己的各種不接納,在各種關係裡的糾纏,患得患失,都自動怪罪到原生家庭愛的缺失。

心中便一陣唏噓,覺得,這是終生遺憾,無法彌補,恨不能重生一次,重新選擇父母。

後來,很多人告訴我,你看你,親密關係一直不順利,主要是父母關係有問題,一定要先修復了父母關係,親密關係才會順遂。

直到我看到這麼一段話:

不必介意過去

也不用療傷

你只需要

此時此刻做一個決定

就從現在開始

你是想活出

—— 歌頌?

還是控訴?

天哪!原來,竟然那麼簡單。困擾我幾十年的問題,瞬間就不再是問題。

從那一天開始,逐漸的,原生家庭不再困擾我。但在認知裡,還是暫時認為我是缺失的,只是不去介懷了。

其實,不光是我這麼認為,大部分的人,甚至很多心理學專家,也是這樣認定的。

02.

走出婚姻七年了,一直耿耿於懷少了親密關係的愛。又因為,自己的認知裡,這兩種愛是人生中最重要,不可缺少的愛,而我卻都沒有。

於是,前半生,幾乎都深陷在這種極度匱乏的失落情緒裡。

每一次進入親密關係,都是飛蛾撲火式的付出,卻並沒有換來對方同樣的對待。

一萬個想不通,為什麼?

我對你那麼好,你卻視而不見,無動於衷,不能給我想要的愛。我的親密關係,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愛就是愛,如其所是;無關身份、角色、屬性。

因為,我不甘心啊!

我就是不信,我的命會這麼慘?

父母不能重選,親密關係總是可以吧?

傻傻的我,這時候並不知道——是因為我內心的極度匱乏,表現在親密關係裡以愛的名義去抓取,去掌控,使對方壓力重重,漸行漸遠。

在這樣的慣性裡,不停地重蹈覆轍。

如今,父母已近八十,在他們慣性的模式裡生活,雖然仍每天爭吵,但似乎是他們最習慣最安全的相處方式。

況且,我和他們那種有事說事,沒事無話的相處模式默契多年。那麼,父母的愛此生是無緣了。

03.

後來我開始接觸正念,心境平和了很多,過往生命裡那些一直在腦中喧囂的聲音,我夠美嗎?我值得被愛嗎?我有能力愛人嗎?我能穿過那些黑暗的過往嗎?我有可能幸福嗎?

那些聲音漸漸安靜下來了。我漸漸聽見了我自己心中的聲音:沒有人是不值得被愛的,沒有錯誤是無法修補的,有能力去愛人,你可以為自己帶來幸福。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片:

視頻中的女護士連續工作25天,為了給丈夫做上一桌豐盛的晚飯而特意調休,可等來的卻是丈夫的匆匆掛斷,遲遲不歸;

大雨侵襲的傍晚,被困在屋簷下的姑娘向男友求助,卻只等到了一句“我這還忙著,要不你先自己找個地方躲躲”;

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原以為父親會陪在自己左右的女孩,卻被老師告知父親不辭而別,落寞和失望湧上心頭。

聽說愛你的人,會認真聽你說話,會時刻關心你,會在意你的感受,可我們的苦苦等待卻為何換不回一次轉身和擁抱?也許,只有揭開真相之後才明白:其實,我們的身邊從未缺乏愛,那些關於愛的話語與舉動始終在我們身邊,從未走遠。

護士的丈夫因為加班忘帶了鑰匙,為了不影響熟睡的妻子,在家的門口睡了一整夜;

被困在屋簷下的姑娘,最終等待了冒雨趕來的男友,他渾身溼透,懷裡還揣著熱水和雨傘;

來校報道的女孩,後來從母親的口中得知,父親是擔心她分別時會哭,才說自己先走了,為了看女兒軍訓,父親在軍訓場暴曬了一整天,甚至錯過了回家的火車,最後不得不在候車室過夜。

有時,我們覺得自己不被愛,缺少愛,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他們愛的表達方式。也許,他們從未說過“我愛你”,可他們真的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愛著你。

原來

世間所有的愛其實都是一回事

無關愛來自什麼人

什麼角色什麼身份

愛就是愛

是我的執著,障礙了我,

非要對愛做定義,做區分

原來是我一直給愛設立了條件,符合自我定義的就納為愛,不符合的就排斥為非愛。

原來,內心所有的匱乏都是源於自己對愛的誤解。原來還是回到了最終指向的那個終極問題:

我是誰?

誰是我?

其實我從來都不缺愛,離開家的這些年,周圍的朋友、同事同學,包括親密關係,都那麼愛我關心我,深深地領受到這些愛。

我願意相信,

我父母姐弟是愛我的,用他們的方式。

我始終相信,

我的親朋好友是愛我的,用他們的方式。

我開始相信,

我的每一段親密關係,

都是很愛很愛我的,用他們的方式。

我相信,

世間萬物彼此之間,都是相愛的,

用祂們的方式。

愛就是愛,如其所是;

無關身份、角色、屬性。

沒有人,不愛或者不被愛。

天下皆是愛的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