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执政时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

小熊中国游


盛极而衰本是自然,大唐帝国的崩溃责任实在不能全部归结于玄宗一代。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来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以无为而治改善民力,以经济措施打击豪强,以军事力量扩张领土维护中央集权,将经历多次内战的唐朝完全恢复并且达到了高潮,公元712年到741年,这一段时间史称开元盛世

然而玄宗后期宠信奸臣后妃,疏远政事,朝政日非,终于在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由此受到重击,盛极而衰,期间虽有宣宗等短暂中兴,但再也回天之力。

唐朝的衰败原因是多元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也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责任。

安禄山造反,依靠的是自己身兼三地节度使的强大兵力,实际上节度使掌兵早就在隋朝末期就出现了,由于玄宗不断对外用兵,周边特别是东北少数名族反抗势头极大,这就给安禄山一人兼任三地节度使统一指挥并增加兵力提供了借口。



安禄山的叛乱只是一个导火索,安史之乱背后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这也是为何安禄山造反后长驱直入,能够一呼百应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看过很多历史资料。我觉得百度上的解释过于笼统。李晓鹏博士的解释比较充分合理。分享如下:

盛唐大军

盛唐时期中华帝国的疆域空前广大,是当时地球上最大和最强盛的帝国。但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广大的疆域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

军权和地方政权分开,是帝国制度的一大基石。只有军权和行政权分开,中央的权威、皇帝的权力才能得到保障。但唐朝因为疆域很大,和边疆地区信息往来时间很长,为了方便对外作战,不得不在边疆地区放弃了这一原则,设立节度使,同时掌握地方的军队和行政财政权力,统管数郡。节度使有兵有钱,慢慢的就不再把中央放在眼里,逐渐导致了中央权威丧失、节度使军事割据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唐朝中后期的地方势力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位于华北地区的藩镇是第一种——割据势力。他们不听从中央调遣,也不上交赋税,类似于独立王国。这些藩镇主要集中在远离首都长安的河南河北一带。他们能够割据的基础是唐朝时期河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经济发达程度已经与关中地区不相上下。同时又靠近北部边境,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有兵有钱,就有了搞割据的资本。但这些藩镇并没有完全独立,中央政府有时候也会派遣一些地方官过去,或者调出来一些官员到别的地方任职。只是掌握军政最高权力的节度使中央无法委派,而是由本地的军队自行拥立。

第二种是西北地区的藩镇。这些藩镇负责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宁。西北地区边防任务很重,但土地贫瘠、气候寒冷,经济远远不如河南河北一带发达,本地的赋税无法养活边防军。这些地方有兵无钱。他们必须依靠中央财政支持,因此必须对中央效忠。

第三种是西南东南地区,这些地方赋税很充裕,但是没有边防责任,那个时候唐帝国还没有面临海上威胁。这些地方军队不多,实力不强,有钱无兵,也基本不存在藩镇军事割据。

总体而言,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主要是华北地区的藩镇拥兵自重,抗拒中央权威的局面,这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安禄山本人属于那种表面上服服帖帖,暗地里争权夺利,有了实力做支撑,让他有信心用武力叛乱的形式来处理他与其他割据势力以及唐朝宰相的矛盾。


西门吹灰2020


唐明皇执政时为什么会有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联合契丹、突厥、同罗等少数民族,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大幕。直至公元763年的春天,史朝义无路可逃自缢而死,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那么,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 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的盛世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以至众多百姓迁徙流亡。均田制的破坏,导致了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流民,损害了政权统治的基础。

另外,唐朝最高统治集团也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不思进取,整日沉湎于享乐,朝政交由一帮佞臣管理,以致朝纲败坏。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为唐朝统治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二. 边防节度使权利过大,后来还发展到兼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了尾大不掉的地方最强势力。

由于唐朝的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开始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而来的职业军人和地方军阀、将领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加之,边防设立节度使制度,使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相反,中央军数量不足质量也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的日益加深,直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在宰相李林甫的鼓动下,唐玄宗任命了许多番将为军事将领,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唐玄宗不听高力士的进言,加之其义子汉人名将王忠嗣忤逆于他,使得唐玄宗更加宠信安禄山。王忠嗣的出局,唐朝也就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

三. 中央统治集团的腐朽,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侫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以及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安史之乱对中国古代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塔改变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从安史之乱起,中华文化由盛转衰,失去了汉唐的恢宏大气与自信从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