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常對孩子生氣?決定心態是對事實的看法,而不是事實本身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母对孩子生气的情况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犯错,考试失利,但是如果放大家庭观察的样本,会发现同样一件事,不同父母的应对是完全不同的。

以最常见的考试为例,三年级的小慧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这次数学只考了80分让妈妈很生气,说好的假期短途旅游也取消了,小慧妈妈要求小慧在家学习,查缺补漏。

另一个家长的孩子同样是80分,但是妈妈并没有责怪孩子,认为孩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还有一位差生的家长,孩子考试再一次不及格了,爸爸为了鼓励孩子带着孩子去户外放松,还买了一发大型烟花到海边玩。

从成绩本身上看,不及格的家长应该最焦虑,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本身很可能并不是触发情绪和反应的最直接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和过去阶段的对比,家长的心态等等。

按照一些家长的理解,小慧本就是优等生,考80分是退步的表现,父母当然有生气的理由,但是按照这样的说法,不及格孩子的家长才更应该生气。

事实上不管家长如何豁达,没有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次次考试都不及格,但是他选择的做法并不是冲孩子发火、生气。在教育中,父母的信念天差地别,具体的用于教育的方法也会有很大差异。

家长常对孩子生气?决定心态是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信念差异导致教育差别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心理最为奇妙的地方是,决定我们行动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反思一下日常中对孩子发火的原因,是不是有很多情况都是如此呢?

父母心中对孩子行为的解释和信念是父母采取态度的标准,比如父母看待成绩的问题,信念上学习成绩有多重要,对孩子成绩的变化就会有多大的心理波动,一旦考差了就会患得患失。

虽然不愿承认,但是很多时候负面情绪会让教育变得压抑,同样是考试没考好,有家长会揪着不放,指着孩子的错题大骂“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怎么回事,我看你是越来越没心了”,当然同样的问题也有家长会宽慰孩子“这道题你完全可以作对的,类似的情况下次要注意,能拿分的题目也不能轻视”。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

其中A代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的人或事,即诱发性事件。

B代表我们对诱发性事件的思考方式,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

C代表事件引发的个人情绪感受和行为。

理所当然的A会成为影响C的因素,但是一些家长会在B的作用下进行C步骤,这一情况其实就是不合理信念导致的,因此在子女教育中,信念的“纠正”是有必要性的,教育中家长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家长常对孩子生气?决定心态是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家长生气背后的不合理信念

对孩子行为的过度概括

很多家长习惯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其实这就是过度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孩子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一点问题会被父母揪着不放。

甚至以此标签化孩子,无形中不仅不能改善这一情况,反而会让问题严重,比如家长日常念叨孩子粗心,长久以往考试错题孩子也会归咎于自己的粗心。

并产生“下次就不会了”的心理,其实会这样也是因为父母暗示导致的。过于标签化会更孩子对自己的这一情况产生纵容和接纳,可见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

绝对化要求

在教育语言中,一些家长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你必须XXX”、“你应该XXX”,这时候同样是父母的主观意识强加体现。

在实施这类充满操控的教育中,一旦孩子无法达成父母的要求,就很可能招致心中的不满,从而对孩子进行责骂教育,过于强势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父母要进行亲子关系的梳理,不要让绝对化教育成为常态。

家长常对孩子生气?决定心态是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只注重结果的教育

孩子一旦考试退步家长就开始焦虑,这一情况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过大的压力,还很容易导致父母看不见孩子的努力。结果论是家长子女教育中的大忌。

如今的社会已经被功利所充斥,如果连父母都看不见孩子的努力,这无疑是一件悲哀的事。很多情况下努力未必能收获好的结果,但是过程却能获得成长的力量,从小就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父母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如何提升信念

解除对立思维

凡事不会只有二维的对立面,即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学习也不是只有好与坏,同样一份成绩单,父母信念不同,结合实际和孩子国王的学习情况,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看待某一问题的时候父母要作为成人要带着辩证思想,摒弃过分主观的信念来看待。

再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比如孩子小时候家长会带着孩子到游乐中心玩,有时候看到别家孩子都围在一团玩乐。

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站在旁边傻傻的看着,家长难免焦虑,担心孩子之后也会这样“不合群”。这类出于关心的焦虑其实在很多父母身上都发生过,但是这时候对于孩子行为的主观认识下定义其实太早。

至少的,家长要询问孩子在游乐中心时候的心理状态,是渴望和小伙伴们却不敢呢?还是出于本意的希望自己安静地玩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以进行引导和心理建设,如果孩子本心如此,那么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放平自己的心态不以自我意志强加。

家长常对孩子生气?决定心态是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包容的心,给心灵适应空间

关于教育信念,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了“更佳”之选来改善家长不合理信念的问题,就是用“我希望”来形成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我希望”其实对于亲子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暗示。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无法做到,但是朝着这个方向靠近也会让家长获得慰藉,而孩子在暗示下也会慢慢朝着这一方向改变,因为没有强迫式教育的压力,孩子内心也会渴望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做出改变。

不管是行为还是心理预期,家长都要给自我心灵腾出一个可适应的空间,就好比放风筝一样,在某一高度上风筝的位置不会一成不变,放风筝的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松紧手中的线。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就相当于手中线,而广阔的天空其实就是信念,信念空间是孩子在家长允许范围下更多可能的余地。

在子女教育中我们说孩子不能完全脱离家长的管束,但是用更包容的心来看待对孩子的预期及其行为,会让孩子获得更宽广的的自由成长空间。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