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的央行數字貨幣(二):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呼之欲出的央行数字货币(二):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8月1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架构,并表示:“经过5年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未有发行数字货币的先例。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人口与经济大国,发行数字货币要做到高效、稳定、安全,确非易事。

笔者认为,数字货币发行首先需要解决三大方面问题:性能、风险、政策。穆司长的报告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有提及,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性能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流通中货币M0余额达7.26万亿元。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的使用量已大幅降低,但每时每刻的现金交易次数仍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报告中提及,数字货币主要是替代现金,使用场景是零售小额高频,所以要满足高并发要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

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理论上每秒最多只能处理7笔交易,实际交易延时1个小时。这种速度,根本满足不了实时支付的要求。报告中提到在技术选型方面保持中性,也就是说央行并没有跟风一定要采用区块链技术,也是出于区块链的底层机制导致性能低下原因。

现代电子支付技术体系成熟稳定,2017年“双十一”,支付宝交易峰值就达到27万/笔。笔者认为,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采用与目前的电子支付一样的技术架构。

二、风险

技术的创新本身也会伴随风险,特别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体系如果出了问题,后果难以设想。

从报告中看出,央行的方案无疑是个稳妥渐进的方案。首先,数字货币主要替代M0,由于M0占货币总量不到4%,这样就控制了风险的敞口。其次,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种方式和目前纸币发行方式相同,这样就分散了风险。第三,可能仍然需要商业银行参与建立维护客户的数字货币账户,这与目前银行卡的机制类似。即使一家商业银行系统出现问题,也只是局部风险,总体影响不大。第四,数字货币的使用模块有可能由各商业银行根据技术标准自行开发,内嵌到自家的客户端中。这样就无需仅靠央行自身力量研发支撑,不仅分散了风险,也有利市场竞争,提升客户体验。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世界上由企业发行的“数字货币”都没有设计商业银行角色。但如果央行的数字货币绕开商业银行,直接向公众发行,会导致金融脱媒,冲击现有的金融体系。

这是因为,现代货币制度下,纸币是法定货币,而商业银行账户上的钱基本是派生来的,是信用“货币”,法定货币比信用货币竞争力要强。由于数字货币也是法定货币,公众会逐渐放弃使用信用货币,纷纷使用数字货币。商业银行没有客户存款后,将丧失信用扩张能力,企业也无法获得贷款从事生产经营,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运行。

基于以上考虑,央行采用了双层运营体系,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并行使用,并将数字货币限定在M0层次,所以对货币政策不会产生影响。也就是报告所说的:“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这样就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内容属笔者个人观点。建议大家读一下穆司长的原文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