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名?

静下心养生


鲁迅是个多面手,作品有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诗歌、书信,还有《中国小说史略》那样的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言简意赅,真的很难懂。

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也很难懂,当然了,这是由体裁决定的。

《两地书》是他与许广平的书信,诗歌作品不多,且不谈。

鲁迅的散文并不难懂,比如我们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风筝》等。

鲁迅的杂文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比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们首先得熟悉历史事件,有了历史感的代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反动文人论战,要想理解这些作品也得提前做好功课。

鲁迅的小说难懂吗?我不这么认为。

《阿Q正传》里的每个字我们都认识,每个句子表达的含义我们也都清楚,“难懂”的是文字背后的沉思和情怀——这种“难懂”恰恰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又怎会怕它、反感它呢?

我们不妨试读一下郭先生的大作——《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

这首诗很平易,在文学史上很有名,也很经典,现在又有多少人愿意读呢?

鲁迅的古文水平很高,用语又比较简练,即便他写的是白话文,某些作品确实也有“晦涩”的一面;“难懂”恰恰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好的作品本来就应该耐得起咀嚼。

假如我们只学过中学课本上那几篇鲁迅的文章,只因上学时觉得学着难,便给鲁迅的作品贴上了“晦涩难懂”的标签,这样做毫无益处。


上头派掌门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文学作家,在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在在旧社会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战斗,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有些晦涩,一般读起来很困难,,不太好懂,,。我觉得在黑暗中的社会,只能含沙射影的描绘,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就是个典型例子!

现在中学的高中,初中语文将鲁迅先生文章删除,这是教育部门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缺乏认知,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国影视,话剧舞台一直广为流传,如祥林嫂,阿Q正传,等等。


xfmyt648


晦涩难懂并不是作者本人的问题,而是时代原因造成的。

一、历史年代的产物。

鲁迅于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文体。因为自“五四”运动以后,整个中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也就是说,鲁迅这篇小篇属于开创性地运用了白话文的典范。

但是,任何旧事物被新事物的取代,势必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比较漫长又艰辛的。尤其是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习俗,想改变过来更加困难。鲁迅作为先行者,首先向这种旧的习俗发起冲击,《狂人日记》无疑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鲁迅的作品才带有半文半白的性质。当今的人们在阅读时,尤其是对没有古文基础的人来说,自然会有晦涩难懂的感觉。这种感觉无可厚非,是非常正常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那种半文半白的文体已经基本消失。除非故意以典型文体为例的范文,比如墓志铭,比如祭奠祖先的祭文和碑文等,为了与当时年代的气蕴相同,还是用文言文以外,其它文体都已经不用文言文了。

二、文章的内涵永远是文体的灵魂。

为什么鲁迅的作品半文半白晦涩难懂,对现实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呢。显然是因为作品的内涵和灵魂所决定的。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从来不屑于那些夸大其辞盲目吹捧的作品,而对于真正触动人心拨人心弦的作品,自然会喜爱和追求。鲁迅的作品由于不掩饰,不粉饰,不做作,象一把把投枪和匕首,无情地揭穿黑暗腐朽的封建思想,愚昧麻木的灵魂,使人读后震聋发聩发人深醒,读者自然就会喜欢他。

在这个基础上,尽管文本有半文半白的弊病,但瑕不掩瑜,丝毫也不影响其作品的强大功效。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鲁迅的作品,至今还如此有名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