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為何會發生“東南互保”?漢人是不是幸災樂禍?

普慈賢


東南互保,在於地方和清朝朝廷的矛盾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東南互保,主要源於地方與清朝朝廷之間的矛盾,這個說是漢人幸災樂禍就有點過了,八國聯軍入侵,真正進行抵抗的軍隊都是漢人而非八旗兵,而慈禧逃跑也是向西安而非東北滿族大本營跑的。

這裡說說,八國聯軍侵華的緣由。

清廷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已經失去了用以維持統治的武裝力量,八旗兵戰鬥力低下,無法戰鬥在和太平天國作戰中,暴露無遺。而平定太平天國,是靠的曾國藩、李鴻章組織的湘軍、淮軍。

而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擁有大量兵權的大臣,就成了實際上的實力派人物。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選擇的辦法就是互相牽制,以李鴻章為主體,建立北洋體系(也就是以後北洋軍閥的前身),建立北洋水師,北洋陸軍,使得北洋成為了當時清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用以威懾地方各個實力派督撫。而同時又利用各個地方實力派督撫,聯合起來限制北洋,玩權力的平衡。

清廷保持北洋的最強大,但又不過分強大,所以才有挪用北洋水師軍費這些事情。

而這個局面維持到了甲午戰爭,李鴻章曾經感嘆,甲午戰爭,是以北洋之力而戰日本全國。甲午戰爭的結局,可以說是日本徹底把北洋勢力打殘了。

也就是說,清朝失去了用以拱衛直隸之地的絕對武力威懾,地方上的實權派已經對清朝朝廷失去了敬畏之心。

在這個時候,為了重拾中央權威,用以威懾和控制地方,清朝才弄出了所謂向“萬國宣戰”的事情,而由於國內軍事實力的虛弱,想到了利用民間義和團的昏招。

而說到這裡,大概也明白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本質,實際上是清朝中央勢力和地方勢力的彼此博弈。而所謂的東南互保就是這個局面下誕生的,在中央宣戰的同時,東南五省實權督撫宣佈中立,並不參戰,以換取不被攻擊。

清朝為了明確朝廷權威,不惜開啟多國大戰。地方為了實際權力,不惜中立不出,可以說都是一群只以自己權力為主的傢伙。

最終清朝戰敗,朝廷權威徹底淪喪,清廷對於東南互保的督撫也是毫無辦法,沒能力把他們怎麼樣。

這就是這個事情的本質原因。


葉飄刀


當時清政府執政,漢人就象低人一等。八國聯軍打北京,漢人沒有權力,看在眼裡,無能為力,ik不上幸災樂禍。最終導致愛國留學生回國,聯合國內民主人士,推翻清政府。


光伏魚家


東南互保

庚子事變期間,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江南各省督撫與英美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簽訂東南互保條約。

公元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興起於華北地區。英美等帝國主義勢力唯恐義和團順勢南下,干涉在長江流域的在華利益,遂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江南各省督撫與列強合作,簽訂保約,以維護在華勢力,專心應對北方義和團。

時,大清朝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名義頒詔,宣佈對沙皇俄國、英吉利、美利堅、日本、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十一國同時宣戰,並傳旨全國各省督撫驅逐列強在華勢力。

詔書下達後,朝野中樞、江南督撫為保障江南半壁不受戰火波及,多不買賬。郵政大臣盛宣懷密令各省督撫不奉詔書;軍機大臣榮祿授意各省督撫將宣戰詔書置之不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各省督撫拒不奉詔;辜鴻銘居然提出“江南獨立”構想;張之洞也提出由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於廣州另組政府,以策萬全。

在此情況下,英美等各帝國主義列強拋出合作互保的橄欖枝,各省督撫欣然接受。由盛宣懷策劃,上海道餘聯沅,最終達成保約。

1900年6月,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山東巡撫袁世凱與列強各國簽訂《東南保護約款》、《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聲稱:北京朝廷受拳匪挾制,遂下“亂命”(李鴻章“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此後上海租界受列強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省督撫統治。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未加入,但遙相支持,史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是清末漢族地方實力派首次公然聯合抗衡滿清中央的重大事件,是自太平天國時期後期以來各省權集於一、督撫尾大不掉的必然結果。內憂外患中,滿清中央自顧不暇,難以對各省督撫進行有效控制,外強中乾、虛有其表暴露無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