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家長怎麼辦?建議參考“鯰魚效應”

周末带着孩子出去玩,中午顺便在景点附近餐厅吃饭。吃饭的时候,旁边饭桌引发的争执虽然很普遍,但是让我印象很深刻。

他们也是一家人就餐,孩子一个劲嘟囔着要去出去玩,妈妈不让,非要他坐下来吃完饭再说。好说歹说,孩子坐下来了。饭菜上的很快,上来一盘青菜后,妈妈说:“宝,吃青菜对身体好,你不能老吃肉,张开嘴,吃口青菜。”哪知道,孩子并不买账,手一摆,筷子就掉地上了。爸爸看到这个情景,火上来了,指着孩子说:“不吃就上一边去,饿了就吃了。”孩子看到爸爸发火了,吓得哇哇大哭。旁边的奶奶又围上来,抱着孙子说:“不哭不哭,小乖乖,奶奶喂你吃,好不好?”爷爷在一边打圆场:“就吃个饭,你看你们弄的,快吃吧,不然就凉了。”因为孩子,全家人吃顿饭心情都受到了影响。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孩子不好好吃饭时普遍现象

其实,孩子不好好吃饭、挑食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记得曾经看《妈妈是超人》,贾静雯也对女儿不爱吃青菜的习惯头疼不已。为了让孩子吃上一口蔬菜,绞尽脑汁。讲道理,孩子不听;亲自示范,孩子不看;说不吃饭就长不高不漂亮,也不管用。最后,使出杀手锏,用孩子最害怕的老师进行威胁。虽然不是上策,孩子还是就范了。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虽然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让家长们非常焦虑,因为有关研究发现,如果儿童挑食、偏食会使某些营养元素摄入不足或缺乏,从而造成各种生长问题,影响体能、智力等的发展。这就导致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偏食、挑食的问题苦恼不已。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让孩子好好吃饭怎么就这么难呢?为什么好好吃饭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是孩子的原因还是父母的方法不对呢?其实,每一个幼儿都会在一定阶段经历挑食,只不过程度不一样,时间段不一样,只要身体发育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家长们不必过多焦虑。

偏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吃不等于不接纳

偏食在幼儿中非常常见,大约有50%左右的孩子被家长认为偏食。尤其是在经历婴儿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到了幼儿时期,无论是生长速度还对食物的兴趣都会随着减慢。这个过程往往是变化的,有的时候,明明本来很喜欢的一种食物,可能突然之间就不吃了。以前不喜欢的食物特别喜欢吃了。有的时候,连续几个周只喜欢吃几样最喜欢的食物。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其实,判断孩子对一种食物是否接纳,不是只有吃和不吃两种两种情况。美国Kay Toomey博士在他的喂养法中提到了接纳原则。如果把咀嚼和吞咽作为100%的接纳,

孩子哪怕只是放进嘴里尝一尝,没有咽下去,是90%的接纳。

用嘴触碰了食物,是80%的接纳

闻到食物气味没有反抗、排斥,是40%的接纳。

因此,在孩子不吃某些食物的时候,并不代表他不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孩子会从接纳到吃进去,再到喜欢吃。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非要逼着孩子吃进去,只要循序渐进,帮助孩子接纳食物就好。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家长在喂养时容易进入的误区

1、 少食多餐

有些孩子虽然能接受爸妈的喂养,但总是在吃饭的时候心不在焉。一会玩玩勺子、一会戳戳饭菜,放到嘴里嚼嚼再吐出来。对那些能吃,但是不好好吃的孩子,家长就会及有耐心的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吃一次吃不多,多吃几次不就好了吗?实际上,这个想法是有认知误区的。因为少食多餐会让孩子无法体验饥饿感,导致胃酸分泌量减少,会影响食物在肠胃内的消化和吸收,孩子更加不会对吃这件事情有好感。更为重要的是,少食多餐会使孩子失去早期训练专注力的机会。

2、 追着喂

我见过很多孩子的看护人追着喂的场景。他们认为孩子不吃饭是不会吃,需要喂。于是诞生了很多孩子的“专属饭勺”。像文中开头提到的那一家子,妈妈和奶奶一定是孩子的“饭勺”,平时没少追着喂。他们喜欢在孩子玩玩具、看电视的时候,端着个饭碗,一勺勺喂。一碗饭吃完了。喂饭人脸上露出大功告成,心满意足的微笑。其实,孩子的认知里,吃饭和玩耍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在孩子玩的好好时,追在后面喂,会造成孩子对吃饭的厌恶,甚至顽强抵抗,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最后还可能由挑食转变成厌食。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3、 恐吓威胁

孩子不好好吃饭,爸妈会想很多办法,有一个办法虽然当场奏效,但从长远来看,作用并不大。就是威胁恐吓式喂饭。就像贾静雯让女儿吃饭,就是用的这一招,用孩子最害怕的老师来威胁。最常见的句式如下:

“再不好好吃饭,就去看医生。”

“你不好好吃饭,我要告诉你的谁谁,看他怎么收拾你。”

“妖怪就喜欢来抓不好好吃饭的小朋友,快点吃饭。”

把好好吃饭跟孩子心中某种害怕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害怕的心理并不会让孩子真心喜欢吃饭,就像狼来了一样,只能起到短暂的功效。等他发现即使不好好吃,也没有发生什么的时候。谎言戳穿的同时,就失去的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得不偿失。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因此,想解决孩子吃饭难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原因,根据原因想对策 。

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孩子之所以不好好吃饭,跟家长是脱不了干系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吃是因为不饿,等他饿的时候,自然就吃了。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消化吸收快,给孩子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零食,结果,光零食就吃饱了,哪还有心思吃饭呢?还有一些父母不太擅长做饭,做的饭菜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颜值不够高,对孩子自然没有吸引力。更有一些父母自己本身就偏食,每次吃饭都准备自己喜欢的食物,可孩子不一定喜欢啊。

上面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如果上面这些问题都能避免的话,孩子就能好好吃饭了吗?未必,从我的经验来看。我是资深吃货一枚,平时就喜欢做饭和摆弄食材。也深入研究了很多育儿辅食公众号,每次都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对孩子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做过预防,可以说上面说的这些误区都避免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好好吃饭呢?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后来,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我发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深层次原因是“轻易满足”。因为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物质非常丰富的环境中,要吃要喝随时满足。再加上看护人比较多,除了爸妈,还有爷奶、外公外婆等。我上班的时候,其他的看护人对孩子那是疼爱有加,要什么基本都能满足。所以,孩子对不需要努力就能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认真对待,吃饭无忧就会产生挑食、不好好吃饭的问题。

如何用“鲶鱼效应”,让孩子爱上吃饭?

鲶鱼效应源自挪威渔民的养殖故事,因为当地人喜欢吃活的沙丁鱼,所以,活鱼在市场上的卖的价格要比死鱼高不少。渔民就想尽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办法用了不少,都效果不大。但是,有一条渔船却有办法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船长去世之后,才公开谜底:在鱼池中加入沙丁鱼的天敌——鲶鱼。鲶鱼到了陌生环境会四处游动,惹得沙丁鱼十分害怕,也到处躲避,逃窜。最后,都能活着回到渔港,这就是鲶鱼效应。

根据鲶鱼效应原理,加入了激励手段,导致沙丁鱼不敢怠慢。同样,在对待孩子不好好吃饭这件事,也可以用激励手段进行引导。

首先,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吃饭的优良环境

孩子吃饭的良好环境主要包括平和的情绪赏心悦目的饭菜融洽的就餐氛围等。平和的情绪需要在饭前创造,提前让孩子做好饭前准备,不看电视、不玩玩具、不打闹、不训斥孩子。千万不能开着电视去喊孩子吃饭,除非孩子已经形成良好的自控力。否则,他会选择看动画片,而不是去吃饭。

赏心悦目的饭菜指的是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父母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饮食偏好决定孩子吃什么。尽量每顿饭都要有蔬菜、肉类、蛋白质、面食、汤等。在样式和颜色上也尽量美观一些。现在有很多儿童辅食类公众号,手把手教家长做饭。其实,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融洽的就餐氛围是说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吃饭的过程,对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孩子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开心、大口的吃饭。怎能不受到感染呢?他也会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我们家吃饭的时候都是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孩子面前准备好吃饭的工具就不管了。他自己选吃什么就夹什么,够不着可以让大人帮忙。而大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卸下一天的疲劳,愉快地享受吃饭的过程。结果,孩子就会被吸引到,一个劲说想要这个,想要那个。

其次,人为引入竞争因子

我家老大上幼儿园时,每顿饭都吃的好好,周末回家就没了规律。从早饭开始就没正型,哪怕我做的是满汉全席都不带搭理的。上个周末,一大早就被爷爷带到他姑姑家去玩了。到了姑姑家,正好他们家在吃早饭,他顿时来了吃饭的兴致,说饿了。于是,搬了个小凳子,跟表哥坐在一起,几个孩子争抢着把一大盘水饺吃个精光、还格外又加了几个鸡蛋。孩子爷爷回来跟我说:“饭,果然是别人家的香啊!

话糙理不糙,之所以饭食别人家的香,是因为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加入了“竞争因子”。多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大家比着吃。因为他心里明白,不吃或者吃的慢就会被别的孩子吃掉。别的孩子就像“鲶鱼”一样,起到一个激励作用。跟大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因为大人会满足他的需求,而孩子会跟他竞争。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因此,学龄前的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可以尝试邀饭。不定时,邀请邻居家或者亲朋好友家的小朋友来家中聚餐。你会发现,孩子的胃口大开,本来不喜欢吃的食物也很感兴趣。时间长了,对某些事物的偏好就会改变。

最后,顺其自然地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自然进入外部大环境

很多父母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担忧孩子不好好吃饭会影响身体发育。其实,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自我意识爆棚,就会表现出坚持自己的想法。对某些食物出现自己的偏好。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强制干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给孩子提供做样饭菜,给他选择的机会。

等到合适的年龄,孩子进入幼儿园,你会惊喜发现孩子吃饭多了,爱吃饭了。那这个幼儿园就是外部大的竞争环境。所有的小朋友围坐在一起,专心吃饭。这个竞争氛围不是家里能够提供的。老师也会采取一些小激励,比如谁吃的多可以怎么着,谁吃的快可以怎么着。如果有条件的话,看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视频吧,你会发现小朋友们吃的很香。

家有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建议参考“鲶鱼效应”

一个“鲶鱼效应”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难题。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二孩,这样就更加不需要过多担心孩子的吃饭问题。

在育儿的路上,家长总会遇到各种难题,育儿之路犹如升级打怪之路,只要心中有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焦虑,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对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的一句话深以为然: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