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不事二主,為什麼古代有些前朝將士投降後朝,卻能留芳千古呢?

用戶張傳福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這意思是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節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指忠誠不二。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這話說的就是做人的氣節,教導人要從一而終,要忠誠不二,實際上這一說法在更大程度上就是某些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對人的洗腦。

說回魏徵,魏徵最早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後跟了李密,又被竇建德生擒做了起居舍人,後李世民大破竇建德,再次俘獲魏徵,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為侍奉的君主出謀劃策。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之後的魏徵多次極言直諫,被唐太宗李世民視為自己的鏡子,評價極高,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而後世對魏徵也是評價頗高。

如果按照所謂的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說法,那魏徵早就該千刀萬剮死不足惜了,絕對是多姓家奴,根本毫無忠誠可言,絕對要被史官罵死。

事實上,單以忠字論好壞,未免過於迂腐和片面。比如秦檜,絕對忠於宋高宗,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對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 災難。

比如於謙,當然不是那個抽菸喝酒燙頭的胖子,而是明朝的民族英雄,土木堡之變之後為大明朝力挽狂瀾、挽救大廈於將傾,而且為人清正廉潔,最終卻被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誣陷,最終被明英宗誅殺,因為他不忠於明英宗這個好大喜功的廢物。

再說和珅,和珅忠於乾隆皇帝,能辦事,能給乾隆撈錢,為乾隆多次下江南解決了很大一部分開銷,深受寵信,但是他貪汙腐敗,窮奢極侈,對皇帝來說,他很忠,對老百姓來說,他卻是個貪官汙吏。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難道女的天天被丈夫家暴也不能反抗嗎?難道老闆天天剝削你,一個月給你一千塊錢工資,你也要死心塌地跟著他嗎?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忠臣不事二主,但也別忘了另一句話“良臣擇木而棲”。所以能不能流芳千古與是不是忠臣沒有必然聯繫,更關鍵的是要與勝利者站在一邊,這樣流芳千古的幾率才大,畢竟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當然有時即使站在勝利者一邊,也一樣會遺臭萬年,如洪承疇、吳三桂等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的行為,如果過於卑劣,在古代一樣不會被認可,而且並沒有太多這樣的例子。看到很多人拿魏徵說事,但魏徵事二主之事有,但何來前朝後朝之說?不管跟李建成還是李世民都是唐朝的,一家之內部事,管仲也是如此,好像不符問題。


烽火野史


忠臣不事二主,良臣擇主而事。

魏徵封鄭國公,諡號“文貞”。

  • 魏徵先事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問魏徵為何離間他們兄弟,魏徵毫不避諱的說:“太子若按照我說的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因其生性直率,被李世民看重。並在以後的為宦生涯中多次犯顏直諫,李世民不僅沒有拋棄他,反而倚為股肱,開創了貞觀之治。
  • 且看李世民和魏徵關於忠臣和良臣的討論:

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節選自·舊唐書·魏徵傳 ·太宗新即位 )

論斷得出,良臣是忠臣,而忠臣非良臣。忠臣忠於君主,為國計;良臣為民為國為君計。

譬如管仲,在齊桓公之前曾跟隨公子小白。在跟隨齊桓公以後,盡心盡力輔佐,終成霸業;再如狄仁傑、張柬之等人,在武周朝,一面為民生、國家服務,另一面又為恢復李唐江山努力,最終成功。就結果而論狄仁傑、張柬之是成功的,但是他們在武周時期是不是也飽受非議呢?

反之,在武則天剛剛掌權時,許多忠臣義士不顧身家性命,上書直諫,真正做到了“忠臣死社稷”,但是武則天還是成功稱帝。以此來看,良臣曲線救國是不是比忠臣死社稷要好一些?是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一定的條件下保留有生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曰:“聞誅一夫紂奐,未聞弒君也。”,提倡忠國、忠民不忠於君主個人;孟子也曾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忠於民本、社稷,是為大忠。

由此雖事二主,卻也名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