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那么失礼而后什么呢?

知行合一时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则攘臂而扔之......”

这段话的重点是哪个字?这段话的重点是“后”字,不是道、德、仁、义、礼以及失礼,是“后”字把“失礼、礼、义、仁、德、道”串联了起来,一味的追究“失礼而后”怎么样是正确的,但是答案也在“失礼而后”这四个字之中…………“失礼而后”只找到了“而”和“后”两个字。 道德经可以说把答案告诉我们到家了……但是就是不去找“而”和“后”。 “而”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男人的胡须”。 。“后”字道德经本身就是解释“先后之相随”,难道“失礼、礼、义、仁、德、道不是先后(而)相随的吗?” “而”字可以说也是进入道德经的一个门坎儿,千万不要把我们今天的“而”字和道德经中的“而”字等同,刻舟求剑说的是不是这个“而”字呢?


华民学读道德经


常说大道至简……何为道?

道无处不在,却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既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即使这样,但是人们也一定要‘依道而行’。

因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说:失去天道才重视讲品德,失去品德才重视讲仁爱,失去仁爱才重视讲情义,失去情义才重视讲礼仪。

那么失去礼仪后而被重视什么呢?失礼而后愚,礼(理)不讲不透;礼不学无以立;子孙愚兮礼仪疏。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伯鱼“趋而过庭”。孔子叫住儿子:“站住,学礼了?”“还没有。”孔子严肃地说:“不学礼,你怎么立身?”“是。”

礼,不逾越,有节度,不侵犯侮辱他人,不轻佻亲狎。



母懿知天下


道德无时无处不在怎么会失呢?.失者自我舍弃之意,绝学无忧。谢绝人事清静无为,道家修炼功夫。舍空红尘俗事,最难舍的是礼尚往来乱性之首,要不怎么会隐居深山修行呢?就是逃逼礼这个俗事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