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為什麼是她?對中國詩人有什麼啟示?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为什么是她?对中国诗人有什么启示?

路易斯·格吕克

□杨 克

获奖的不一定是文学巨匠

美国歌手和音乐人鲍勃·迪伦以诗人的名义获奖才过3年,第4个年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美国女诗人路易丝·格吕克。

这打破了诺奖颁给某个国家的作家后,十年内不再颁给那个国家的人的传闻,也打破了某一年的诺奖颁给诗人后,几年内一般不会又是诗人获奖的惯例。美国并没有优先,在鲍勃·迪伦之前,美国人已20多年没有获奖了,尽管他们不乏许多小说大家。

当然,不获诺奖并不等于就不是文学巨匠。诺奖解密了的50年以来历届提名名单,中国只有胡适和林语堂被提名过,胡适还被提名多次。而鲁迅和老舍被提名的说法,已证实是子虚乌有,可鲁迅和老舍的文学成就应该在胡、林之上。

又是“欧洲中心主义”?

诺奖被人诟病之处,就是欧洲中心主义,迄今获文学奖的7成作家出自欧洲,当然其中大部分人当之无愧。我参加过北欧中国诗歌行动,挪威、丹麦、冰岛等国诗人来了不少,半官方的北欧文学中心主任也全程参加。北欧五国,每个国家才几百万人口,却都拿了多次诺奖,我总觉得这未免有点倾斜。

因而本次诺奖颁给非欧洲女性作家,却也符合某种趋势,那就是西方的“政治正确”——关注女性、少数族裔身份的写作者。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赌榜入围者有中国作家残雪,就因为前年停颁了一次奖,去年一次性颁给两位作家,根据“正确”原理,不可能两个作家都是男性;拿过布克奖的作家后来拿诺奖是近年趋势,而残雪的长篇小说获得布克奖提名,她有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外出版,专业人士评价颇高。最后获奖的女作家真的是布克奖的获得者,只是出人意料的是,获奖的男女作家都是欧洲作家。所以,今年获奖的女诗人路易丝·格吕克在得知自己获奖后,感到很惊讶。

“桂冠诗人”是一份工作

我们还有一个误区,以为路易丝·格吕克是美国“桂冠诗人”,所以她必然会获奖。我们对源自英国的“桂冠诗人”制度有误解,以为他(她)是从全国诗歌界评选出来的写作水平排名第一的诗人。其实,这首先是一个荣誉头衔,也是一个官方性质的职务。在英国每十年一届,原意“国王诗人”,由君主任命,如今则是由专门的顾问小组甄选,再由女王根据政府建议批准。美国的“桂冠诗人”一年一届,可以连任,原意“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由国会任命。

去年九月,我们几个中国诗人应邀到英国利兹大学参加中英诗歌论坛,英国最新出炉的“桂冠诗人”西蒙·阿米蒂奇就是利兹大学创意写作教授,也是牛津大学诗歌教授。他全程参加了诗歌交流。在会议室和餐桌上,我们交谈甚欢,我还给他看了微信公众号上由广东诗人舒丹丹用中文翻译的他的诗。本来去年11月广州国际文学周“花城诗歌之夜”我拟代组委会邀请他参加,他太忙,安排不过来,必须提前半年预约。

所以,担任“桂冠诗人”是一份工作,有报酬。必须参加许多与诗歌有关的讲座、活动。在美国,举办总统就职典礼,桂冠诗人经常要特意创作一首诗供现场朗诵。所以,“桂冠诗人”是大家,也不乏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但并不是每个诗人都乐意出任此“公职”,因为不想耽误个人写作时间。

对中国诗人的启示

作为1996年之后再次获奖的女诗人,路易丝·格吕克之前在中国只正式出版过两本诗集,发行量也不大,可以说中国读者之前很少人读过她的诗,很多人都是前天晚上诺奖结果消息出来后才网上恶补。

路易丝·格吕克的写作放弃了曾置身其中的“自白派”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标签,对于爱情,她的诗也带有辩驳与诘问。她试图恢复诗歌某种抒情传统以及细腻的表达,诺奖颁奖词中对她评价说:“因为她朴实无华的诗意之声,让个体的存在普世化。”我以为对中国诗人包括对我的启示之处,就是在个人化写作盛行的风气中,还要让自己的写作传达人的普遍情感,使“这一个”成为他人的必读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