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消灭后就没有了吗?

大语文走四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变封建制为中央集权制,传统贵族产生的土壤不存在了,传统贵族逐渐走向削亡,至楚汉之争后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在秦末大乱、楚汉之争时,那些六国老贵族刚刚翻身,立马又被杀的一干二净。原秦国的基层官吏:刘邦、萧何、张良等,成为西汉初年的贵族。

两汉时期,也是阶级固化最为明显的时期,新兴的地主阶层通过联姻、互相举荐等方式,稳固家族地位,并逐步对政治、经济形成垄断。

在乌江之畔抢得项羽尸体1/5的杨喜,他因此被封为2000户侯之后,家族也随之开始了飞黄腾达,并在隋朝时期达到顶峰:建立隋朝的杨坚,就是他的后裔。

建立唐朝的李氏,同样出自关陇贵族。不过隋唐两朝,也是对打破原有贵族制度作出最大努力的朝代,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出身寒门的人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将入相,对原有的贵族门阀制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这也代表着贵族的更迭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本质并没有变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先你得有能力,其次要抓住机会。

但到了明朝,士大夫多如牛毛,就不太值钱了。到了清朝,士大夫这个概念几乎不存在了。



当代曹植


履和斋的观点可能与大家稍异。但是我愿意与大家分享我的想法,不妥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正。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贵族的血统。

只要这个贵族还有人在,血统就不会断。单从血统上来说,无论贵与不贵,都是不会消失的。比如狸猫换太子,只要那个婴儿(血脉)留下来,贵族就没有消失。

显然,这样回答是基于生物体意义的存在,不是本命题所要的答案。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生命体的存在是贵族延续的最基本元素。否则,精神无所依存。

贵族的气质。

无论古今中外,贵族之所以贵,其精神必有某个方面上的先进性。也正是因为其先进性的价值,使得脱颖而出,成为时代骄子,成为贵族。

所谓贵族,必定不是单个人的个人行为,而是由个人的先进性影响到整个家族以及相关家族和势力。这就是先进的家风。这个家族以某种超脱尘世的姿态和家族文化出现。

家族文化一方面需要家族领袖为旗帜,还需要世代的继承、延续。贵族一般拥有自己家族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延续性比生命的延续更顽强。礼失求诸于野。文化的生命力总有残存。因此,贵族气质是难以彻底消失的。生活的某些细节往往都能体现文化。

评论一个人是否保留着他祖上的贵族气质,主要看他保留贵族气质的多少。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沦落到织席贩履,仍然有鸿鹄之志,这就是汉代皇族的气质;再如《水浒传》中的柴进,即使沦落成梁山草寇,也不会象李逵一样乱杀人,俨然谈吐不凡、器宇轩昂,这也是贵族气质。

贵族的作为。

成就大小是衡量贵族是否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这种倾向虽然有些世俗,但它毕竟是衡量贵族的硬性指标。并非成王败寇的认识,但是毫无建树的话,又怎么展示其贵族的价值呢?

贵族文化、贵族精神靠社会贡献来展现;给予社会的贡献又反过来证明贵族的价值。

以上是狭义的贵族延续的问题。仅就某个贵族来说,会消亡;但是作为优秀文化还是会传承的。中华文化就是无数优秀文化的集合。

现在回答春秋战国之后有没有贵族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有。

广义的延续,是文化的延续。文化不会消亡。所以,我刚才举的事例,一个刘备,一个柴进,都是贵族的延续。

至于历朝历代的贵族还算不算贵族的问题比较复杂。

是否称之为贵族,关键看文化是否存在。刘邦不是贵族,但是刘邦家族在整个汉朝可以形成贵族,这是贵族的建设问题。吕后也曾经无上荣光,但是她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形成家族文化,所以很快没落。因此吕后家族算不得贵族。

贵族不是以官职论定的,更不是以市值论定的。有没有贵族精神,贵族文化以及该文化带给社会的贡献才是评定贵族的标准。


履和斋史话


春秋战国的贵族被灭,但其后的中国古代也一直有贵族。不过很跟西方千百年的家族传承不一样,我国古时的贵族群体就像韭菜一样,割掉一波长出新的一波,如此不断循环。至于原因,可以参考陈胜吴广起义时那句振奋人心的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也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座右铭。

这就不难理解,为啥有些国家的对高高在上的贵族虽充满羡慕,却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当然;

而我们看到贵族想的则是:有啥了不起,有朝一日,爷也要这样。就像当初项羽看到秦始皇的仪仗队时说得那样:“彼可取而代之。”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贵族,在楚汉之争后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其实就是消灭贵族、加速平民化的过程。起先,无论是吴起变法,还是商鞅变法,根本手段都是要对传统贵族开刀,将原属于这个阶层时代相袭的利益分给那些为国拼命的低级阶层。

比如公元前387年吴起在楚国时颁布的政策:“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关系疏远的贵戚全部废掉,把省出来的钱用来养兵;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在秦国也是这么干的:“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使你是王室的人,如果没有军功,那也一边凉快去。

而有功的那就不一样了,封侯、封君那是常事,无论是外来的公孙鞅、张仪、范雎,还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司马错、白起,都成为了君侯。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香喝辣了?只要犯错就废掉你;即使不犯错,“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个秦王上任,你也一样得把吃下去的吐出来,屹立不倒的永远是君主。

而秦始皇灭六国后,大力推行郡县制,任用官吏管理各级事务,可以视为施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而各国原本的贵族,除了个别有仇的予以肉体毁灭外,其他的一律废为平民,甚至连秦始皇自家的亲戚子弟也不能幸免,比如当时的儒生这样说嬴政:“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就是皇室子弟也沦为百姓,大小事务都委任给官员。

后来秦二世接班后,对自家的宗族又来了一波大屠杀;其后在秦末大乱、楚汉之争时,那些六国老贵族刚刚翻身,立马又被杀的一干二净,笑到最后的,是原秦国的基层官吏:刘邦、萧何、张良等等。这些人,就是西汉初年的贵族。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贵族群体也随着皇权更迭

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些功臣,摇身一变成了新时期的贵族;其后,不断有新人逐渐进入这一阶层,除了外戚外,还有那些作战成绩突出因功封侯的、时代为官形成门阀的。但两汉时期,也是阶级固化最为明显的时期,新兴的地主阶层通过联姻、互相举荐等方式,稳固家族地位,并逐步对政治、经济形成垄断。

其后每次的王朝更迭,实际上是一次旧贵族没落、新贵族崛起的更新换代,原王朝的既得利益者与支持者被消灭,新王朝的功臣们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并抢得了新贵族的头衔。

但也有一些家族极其善于见风使舵,不管皇帝姓啥,但自家永远如鱼得水,比如从西晋末年一直威风到南北朝、乃至初唐时期的琅琊王氏家族;还有当初在乌江之畔抢得项羽尸体1/5的杨喜,他因此被封为2000户侯之后,家族也随之开始了飞黄腾达,并在隋朝时期达到顶峰:建立隋朝的杨坚,就是他的后裔。

建立唐朝的李氏,同样出自关陇贵族。不过隋唐两朝,也是对打破原有贵族制作出最大努力的朝代,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出身寒门的人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将入相,对原有的贵族门阀制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这也代表着贵族的更迭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本质并没有变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先你得有能力,其次要抓住机会、付出努力,再加上99%的运气,还有最重要的:活下来,你就是新的贵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