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商鞅,還會有秦王掃六合嗎?

淡忘憶


商鞅戰國時間,衛國人,因封“商君”而被稱商鞅!

如果沒有商鞅,那麼秦國就會請到其他人變法。因為秦孝公斷位後,不忍秦國再貧窮下去,立誓要改變秦國的經濟、軍事地位。通過求賢令,正好感召到了當時被魏國逼走的衛鞅,因此衛鞅入秦,成就了秦國,秦國也成就了衛鞅鞅 。如果商鞅在魏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李悝。如果商鞅在韓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申不害。如果商鞅在燕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樂毅。如果商鞅在楚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吳起。如果商鞅在齊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鄒忌。

商鞅變法的成功,其功不在於商鞅一人,秦孝公的決心也是不可以小覷的 。商鞅雖然被車裂,但是變法沒有被廢除,秦國上下也是不可以小覷的 。變法能否成功,主持變法的人固然重要,實施變法的環境也十分重要。





兔寶的狗哥


沒有商鞅,還會有秦王掃六合嗎?——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來回答:一方面就事論事的地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大,也就沒有秦王掃六合;另一方面,即使沒有商鞅變法,沒有秦國的強大,也會有其他國家最終統一六國,因為那是人心所向,歷史所趨。

為什麼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大呢?

我們先來看看商鞅變法前的秦國。秦的祖先大(伯益)幫大禹治水有功,被賜予黑色的旌旗,象徵子孫昌盛,這是後來秦崇尚黑色的原因。來伯益又因為幫助舜馴養禽鳥走獸,深得舜的喜愛,被賜姓嬴,這就是秦國先祖嬴姓的由來。

周孝王時,伯益的十六世孫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此後秦人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戍邊對抗西戎。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申侯聯合西戎攻下鎬京,殺死了周幽王。秦襄公是當時少數幾個前來勤王的諸侯之一。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又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念其護周有功,封秦襄公為諸侯,賜岐山以西之地。實際上這塊地方長期被西戎佔據,所以秦當時是虛有封號實無封地。

此後秦經過近百年的慘淡經營,到秦穆公時打敗西戎,逐鹿中原,佔有了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西方強國。然而,此後秦國又經歷了自秦康公、秦桓公、秦共公等幾代君主,因內部權力之爭,頻繁更換君王,政局動盪,國力大大削弱。而魏國任用李悝、吳起進行變法改革,國力大增,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諸侯看不起秦國,認為秦是邊鄙之地,是不開化的蠻夷之邦。雖然秦穆公力行改革,勵精圖治,收回了河西地區,但秦仍然被其他諸侯國看不起,且秦穆公連年用兵,秦國經濟也瀕於崩潰。

秦孝公繼位後,面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頒佈《求賢令》,招攬賢才,以獻富國強兵之策。衛國人公孫鞅(後因變法有功,被秦孝公封在商地,故又稱商鞅)拿著《法經》以變法強國之術遊說秦孝公,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商鞅變法分為兩次: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正式實行變法。實行什伍、連座制度。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第二次變法:公元前350年-廢井田,開阡陌。推廣縣制。統一度量衡。“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


商鞅的變法措施中,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又使秦國經濟實力大增,隨著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推廣,大量私田被開墾,承認土地私有,鼓勵墾荒,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另外,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重視農業,抑制手工業和商業,有利於穩定從事農業的人口,既有利於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國家賦稅徭役的徵收,還可以端正民心民志,維護政治穩定,大大加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保障了國家安全,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和政治基礎。

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的制度,鼓勵下層人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通過建立軍功來獲得爵位和封賞,所以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都勇猛無比,戰鬥力是最強的,大大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實力。

所以,經過商鞅變法,秦從“邊鄙之國”變成了“虎狼之國”,雖然後來商鞅被殺,但秦惠王繼續推行商鞅變法的措施,秦國實力不斷增強,可以說,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國強兵的基礎,使秦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實力。

然而,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歷經半個世紀諸候混戰,早已民心思定,人民渴望結束戰爭,統一已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而諸侯國實力有大小,爭霸戰爭的結果是大國兼併小國,逐漸走向統一。即使沒有秦國,也會有其它實力較強的諸侯來完成統一大業。


文史閱微


個人覺得沒有商鞅,秦是無法統一六國的。但是缺少的不是這個人,而且他所提出的變法策略

歷史的必然性

首先,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當時大國紛爭不斷,經歷了幾百年的戰爭,百姓們都是渴望安定的生活
結束諸侯割據,實現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就算不是秦國也會有其他國家。

變法的徹底行

要是秦國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其變法的徹底性

戰國初年,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隨之而來的便是新興地主階級和舊貴族的矛盾,因此各國都在推行變法,順應社會經濟的變化,最早有所成就的就是魏國李悝變法
但是相對來說,這些國家變法的迫切性和徹底性都沒有秦國高。彼時的秦國十分落後,常受大國傾軋,迫切需要變法圖強。
商鞅第一次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社會經濟;建立軍功爵制,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提高國民戰鬥的積極性
第二次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編訂戶口,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遷都咸陽
商鞅的一系列變法措施,發展了國家經濟,使得國家機制更為健全,提高了軍隊的戰鬥能力,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如果沒有商鞅的變法,或許秦國還要一直處於落後捱打的局面。這期間,任何一個國家也都有可能進行一番徹底的變革,到那時,誰主天下猶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