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留给你一份庞大的家业,你拒绝了,你以为你高风亮节?大错

假如你哥哥是一个商业商国的缔造者,他认为你非常有才干,适合执掌这个商业帝国,因此想要你接班。你接还是不接?

现代人估计不会拒绝,但是假如放在古代,这事不好说。因为古人是很注重贤德之名的,一旦接受,就可能再也不“贤”了。

春秋末期,吴国是个大国,吴王夫差打得越国差点灭国,位列春秋五霸。夫差有个叔公,名叫季札,是春秋末期大大有名的贤人。因季札被封于延陵,世称延陵季子。

哥哥留给你一份庞大的家业,你拒绝了,你以为你高风亮节?大错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季札出使时,途经小国徐国,徐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但是不敢说出来。季札看在眼里,有心赠剑,但因为使命在身,无法解剑。季札返回时,想给徐君送剑,但是徐君已经去世了,于是,季札就把佩剑解下,挂在徐君坟前的树上。

季札挂剑的典故说明,季札不但懂得察颜观色,还会忖度人心,行事充满仁者之风。

但是,这个仁者,却因为自己高风亮节的让国行为,让吴国历史演化出一片血雨腥风。

季札的老爸叫寿梦,寿梦有4个儿子,由大及小分别是诸樊、余祭、余眛、季札。寿梦很喜欢季札,准备让季札接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季札不愿意,老大诸樊不得已接了班。他做了一个兄终弟及的安排,最终目标还是要把王位传给四弟。为了这个目标早日实现,他亲自冲锋陷阵,终于战死在战场上。

老二余祭也是。他明白自己只是过渡期人物,为了四弟早早接班,他也是百般不惜命,最终被越国战俘刺死了。

老三余眛在临死前,也没有忘记父兄的嘱托,要把王位传给四弟。这么多年过去了,季札不改初心,不愿意当王就是不愿意。

吴国人一合计:既然这样,那我们拥立余眛的儿子当王吧。这个继位者,就是吴王僚。

哥哥留给你一份庞大的家业,你拒绝了,你以为你高风亮节?大错

古代的权力继承有父死子继兄终弟两种做法。在周代,父死子继是通行做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季札这个特殊因素,诸樊死后,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本应该是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

所以,如果要贯彻兄终弟及的继承逻辑,季札就应该当王;如果季札不当王,那么这条逻辑就宣告废止,同时回到兄终弟及这条继承逻辑的原点即诸樊,在诸樊这里实行另一条逻辑:父死子继。

所以,理应是公子光当王。

可惜,吴国的大臣们看不出这一点,季札对于谁来继位当王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逻辑的混乱是内乱的根源,季札出使鲁国听音乐,和各国政要论政,讲得头头是道,唯独对于自己国家的大事,没有丝毫的防变之策。

季札贤吗?贤个PI。

自己不当王貌似高风亮节,却害得几个哥哥早早去世;哥哥死后,侄子为讨还公道,还实施了一场针对另一个侄子的血腥屠杀。

伍子胥的父兄在楚国被杀,为报血海深仇,伍子胥逃亡吴国,并且成功地投靠了公子光。公子光广收豪杰之士,为的就是有一天收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在伍子胥的周密策划下,专诸行刺吴王僚的血腥一幕最终上演,公子光终于讨回了属于自己的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而这一切祸乱的起源,就是高风亮节的延陵季子。

哥哥留给你一份庞大的家业,你拒绝了,你以为你高风亮节?大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